板野馬戲
板野馬戲 | ||
日語 | 板野サーカス | |
英語 | Itano Circus | |
別名 | 板野馬戲團 | |
起源 | 《傳說巨神伊迪安》 | |
出處 | 「マイアニメ」1982年11月號 | |
相關條目 | ||
超時空要塞、天頂星科技、VF戰鬥姬 |
板野馬戲(日語:板野サーカス)指動畫演出家板野一郎所創造的一種動作場面的演出方式。
簡介
板野馬戲,是指一種動畫手法,即通過殘影、軌跡等手法在畫面中表現出大量高速運動的物體(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導彈)並對其進行追蹤。此手法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動畫大師板野一郎首創,由於其華麗到了近似炫技的程度,如同馬戲團的雜技表演一般,故得名為「板野馬戲」。[1]
在其出現之前,空戰動畫往往就像西部片那樣一招定勝負,鏡頭語言貧乏空洞,沒有真實感。空戰鏡頭往往是通過固定視角表現的,攝像機不是放在「地面上」,就是放在「直升機」上,或者通過特寫和簡單的跟隨鏡頭來表現。所以即使是活動範圍很大的鏡頭,背景的畫格數往往也只有3到4個,偶爾通過適當的出入鏡進行彌補,使得空間感的表現略有欠缺。
趣聞
關於板野馬戲中導彈齊射的演出,在中文網站上一般這樣記載其起源(版本1):
- 據說,板野一郎為了體驗「導彈齊射」的意境,先考取了摩托車駕照,接着在摩托上裝50響衝天炮在河堤上狂飆,然後全彈發射用他過人的記憶力與動態視力把此情景記住後,火速趕到工作室畫出來。但是這隻算完成一半,因為這樣只能看到我方導彈發射,那敵人發射的導彈怎麼辦?於是他找了位學弟,在學弟的摩托上一樣裝50響衝天炮如法炮製,最後帶着「被火紋身」的疲憊身子回到工作室,於是板野馬戲團就此誕生。
這段文字可以追溯到中文維基百科的「板野一郎」條目(2008年5月26日版本),後來被抄襲至百度百科以及本站等地方,其出處似乎是《御宅學入門》。
日文維基百科等日文百科網站,以及板野一郎的訪談中提及的則是如下版本(版本2):
- 就讀於工業高中的板野嚮往特攝劇《電腦奇俠》中電腦黑魔騎着摩托追逐電腦奇俠時從摩托發射導彈的場面,於是和機動車部的朋友一起在自己的摩托上裝上煙花,然後在海岸上分別扮演電腦奇俠和電腦黑魔,模仿片中的場景。後來,板野在動畫師的工作中將這一經驗運用於演出中,成為了人們所熟知的「板野馬戲」的代表型場面。
版本1和版本2的主要區別在於:
- 版本1中強調板野是為了作畫而進行了實驗,版本2中板野只是進行遊戲。
- 版本1的時間點為板野馬戲的確立(1980),版本2的時間點為板野的高中時代(1974-1977)。
版本2出自板野本人之口,無疑是真實的。而版本1沒有和版本2一起被板野和日文百科提及這一點十分可疑。並且版本2也提到板野在高中時代就有在騎摩托,在版本1的時間點才為了作畫而考駕照顯然是不合理的。
表現特點
在這一場景中,某個軍用載具(通常是巨型機甲)發射出大量的呈布朗運動軌道的導彈攻擊目標,似乎是想要藉此突破敵方防禦。在這種情況下,敵方要不發射同樣多的導彈反擊,要不在無數導彈中閃轉騰挪躲避,營造出頗為緊張的視覺效果。
這一戰術在實戰中有應用嗎?實際上算是有的,現代空戰中,戰鬥機往往會向敵機連續發射1枚以上的導彈,從而增加擊中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在越南戰爭期間更加普遍,當時的空空導彈受制於不可靠的性能,在實戰中經常失的。另外,事實上任何制導武器都不可能以直線命中目標,其運動軌跡必然是曲線,現實中,導彈在加速段的運動軌跡都會稍微有些不規則。
當然,現實中導彈會儘量避免這種螺旋形的不規則運動,從而儘量節省燃料和能量以提升射程。一個例外可能是AT-16反坦克導彈,它只有單一平面上的控制面,飛行時會繞着其長軸旋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的目標速度相對緩慢,而且單一控制面更節約成本,適合這種一次性的武器。
哈馬斯和真主黨的火箭齊射估計是(就是)現實中最像板野馬戲團的攻擊手段。以色列用來反制火箭的鐵穹導彈可能也算,雖然它是防禦類武器但是彈道也很不規則
影響
板野馬戲使得攝像機和飛行器在畫面中得到了充分地解放,大量使用的運動鏡頭雖然感覺有炫技的嫌疑,但是畫面卻又有很強的臨場感。由於飛行軌跡不固定,導致導彈彈道之間有所穿插,使得縱向也有空間延展,這樣反而比互相平行的彈道具有更加強烈的空間感。這樣空戰理念一直受到歷代動畫師的追捧,跟風者無數。當然,這個也是超時空要塞系列的招牌鏡頭,VF戰鬥姬就靠這個當殺招的說。
話說板野馬戲團也是彈幕的鼻祖的說……
|
註釋與外部連結
- ↑ 太公子伋. 日本動畫中的坂野馬戲是什麼?. 知乎. 2016-03-24 [引用時間: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