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
啊嘞?! 这个萌属性缺少配图,需要补上……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白月光 |
---|---|
萌属性别称 | faraway moonlight、朱砂痣 |
萌属性类别 | 身份职业类 |
典型角色 | 萩原研二 |
相关萌属性 | 历史角色 |
![]() |
白月光是风靡一时的中文网络流行语。在扩散到中文ACG次文化社群后演化为对一类人物萌属性的统称。
简介
“白月光”这个说法最早出自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一段话:
“ |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 ” |
这段话的本意是:如果一个人经历过两段以上的恋爱经历,与其中一个人修成正果的同时不免会怀念另外一个或一些人给予的美好回忆。后来,从“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和“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两个语句概括出来的“白月光”和“朱砂痣”两个词也成为了一个人曾经爱过,但不能与之修成正果,同时又相当怀念的对象的代名词。似乎由于”白月光”具有“更具光彩”、“更令人仰慕”的象征意义,“白月光”一词的使用频率比“朱砂痣”高不少。
该词在21世纪10年代初重新被引入中文互联网,最早在网络小说和真人影视剧圈流行,后借入ACG圈。如今,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一些心中所向、盼望至极而不可及的人物事物,表达一种因为对相关人物和事物爱(或单纯的喜好或怀念)到深处,却无法触碰到的无奈之情。
含义及用法演变
21世纪10年代初,这个词被借入真人影视剧圈,用来表述被观众群体普遍指代拥有美好品质,被观众普遍喜爱的角色。此时已经很少有人尝试去探寻白月光的本义和出处了,它几乎成为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代名词。
展开这个词在真人影视剧圈的含义[1] |
---|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真人影视剧圈,因为女性对恋爱向作品的喜爱,这个词的使用主体往往是女性观众,评价对象也多是恋爱向作品的人物,且这个词和“纯爱”在一定范围内高度绑定,脱离了本意潜藏的多角恋成分。
这个词很快被借入ACG次文化领域,不过在ACG圈中,除了像在真人影视剧圈里一样描述对观众产生心理触动的美好角色之外,有时怀念“白月光”的主体也从观众变成作品内的主要人物,“白月光”一词很快成为对作品主要角色怀念的,拥有美好品质却早已逝去的历史角色;或多角恋剧情中主角长期仰慕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往,却最终未能与其修成正果角色的统称。这些用法实际上回归了这个词的本意。当然,这种“怀念”和恋爱的关系往往不大,因此相比于真人影视剧圈,在ACG圈,这个词的用法相比而言更为广泛。
衍生义
“白月光”这个词常用来指一些舔狗仰慕甚至有恋爱性质喜欢的人。这个用法疑似是从“白月光”一词的本意引出。由于这个人往往心有所属,因此也是一些人对自己渴望而无法修成正果的恋爱的自嘲用语,或他人对舔狗的嘲讽用语。这一用法也侵入到文艺作品讨论(包括上文提到的真人影视剧和ACG圈),成为各类文艺作品中舔狗仰慕甚至试图讨好的对象的代名词。
21世纪10年代后期以后,“白月光”也被很多人用来单纯指一个人崇拜的现实人物或组织。该用法可能和饭圈文化有一定联系,因为最早符合该用法的情境是一些女性追星者将男明星称为“白月光”。有趣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物或组织的粉丝有时并不愿意其与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或组织合作。这些粉丝往往将这种合作称为“吸取白月光”,在舆论场表达的不满姿态也很像各种文艺作品的恋爱剧情里主角因其“白月光”被NTR而处于的愤怒状态。由此相关的有争议性的人物或组织常被戏称为“白月光吸取器”。
典型角色
- 被作品内主要角色怀念的已逝历史角色
- 恋爱剧情中主角爱而不能与之修成正果者
(待补充)
|
|
注释和外部链接
- ↑ 参考文章《白月光角色,何以住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