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小说)
萌娘百科军事相关条目正在建设中,欢迎有编辑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历史军事原型编辑组编辑群:1035855750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Firefox | |
原名 | Firefox |
常用译名 | 火狐 火狐狸 |
作者 | 克雷格·托马斯 |
出版社 | Michael Joseph |
发表期间 | 1977-1983年 |
册数 | 2 |
系列 | 克雷格·托马斯系列 |
改编载体 | 电影,游戏等 |
《火狐》(英语:Firefox)是由克雷格·托马斯创作的技术惊悚小说,有游戏和电影等衍生作品。
原作介绍
创作这本小说时恰逢冷战的又一次高峰期,此时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已经服役,其最大速度接近甚至超过3马赫,再加上谣传中该机同时也具备高空高速及高机动性,因此一度引起西方军事及航空工业的恐慌。托马斯为自己虚构了一种米格-25的改进型战斗机,并定名为米格-31“火狐”。即使是当时隐形技术仅处于试验阶段,作者仍为飞机加上了这样的设定。同时“火狐”还具有通过脑波控制的功能,显然是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设定,这似乎是对某些苏联能够“心灵控制”的谣言的再次创作。这一版本的设定与米格25基本相同,而在由本书改名的同名电影里,设计师库尔特·卑斯维克对本机的设定进行了二次创作,外形更多参考了SR-71侦察机,和现实中的米格-31“猎狐犬”则相去甚远。“火狐”的隐形能力、5马赫速度和脑波控制对后来的战斗机科幻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3年续作《火狐落水之后》(Firefox Down)出版。
剧情简介
冷战期间,美英情报部门了解到了正在开发的米格-31“火狐”战斗机,它具有极强的隐形能力,5马赫的速度和脑波控制的武器系统。身为主角的飞行员米切尔·甘特因为能够使用俄语思考[1],前往部署有两架“火狐”原型机的苏军空军基地,秘密飞走了其中一架飞机。在最初的逃离计划失败后,甘特不得不和另一架火狐展开了空战,在对方技术和经验都优于甘特的情况下,他应该怎么逃脱呢……
续作《火狐落水之后》紧接着第一部的结尾,甘特的逃脱计划最终失败,他不得不将火狐迫降在一处冰湖上,沉重的战斗机压碎了冰层沉入了湖底。甘特最后身陷囹圄,只好重新寻找逃脱的办法,并试图夺回那架沉入湖底的战机。和前作不同,这一部书没有任何改编载体,但是书中的机设来自前作改编的电影(黑色鸭翼布局)而非前作(银色常规布局)。米切尔·甘特继续出现在托马斯的小说《冬鹰》,《火狐轨道》和《不同的战争》中。
出版信息
卷数 | 封面 | 发售日期(英文版) | 发售日期(繁体中文版) | 发售日期(简体中文版) | 书名 |
---|---|---|---|---|---|
火狐 | |||||
1 | 1977年 | 1980年 | 《火狐》 | ||
2 | 1983年 | 1986年9月 | 《火狐落水之后》 |
衍生作品
电影版
1982年《火狐》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并主演,华纳兄弟发行。电影的大部分取景是在奥地利完成的,其成本达到2100万美元,其中2000美元都是特效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对原作里的“火狐”战斗机进行了重新设定。原始版本的火狐为米格-25战斗机的发展型号,而电影中的火狐则更多参考了SR-71和XB-70的外形。拍摄时制作了4个大比例复制品和一个全尺寸模型,模型通过广播天线骨架搭建,可以以每小时50千米左右的速度滑行。
电影评价两极,文森特·坎比称“火狐仅仅是稍微有点悬疑,而不算是合情合理。这是一部没有女孩的詹姆斯邦德电影,一部没有幽默感的超人电影。”[2]而罗杰·艾伯特则做出了积极评论,称其是“将间谍与科幻完美结合的惊悚片,如同一台精确的机器。”[3]
游戏版
本作的游戏版为雅达利制作的,基于改编电影的互动式街机游戏,也是雅达利唯一一部激光碟载体交互式游戏。和之前雅达利的街机游戏《星球大战》类似,《火狐》也由一台机箱和一个座位组成,游戏控制通过一个操纵杆实现。
游戏的两位研发者麦克·海利和摩尔·舒尔从电影中录下了20-30小时时长的内容,大部分镜头为飞越格陵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直升机拍摄的第一人称镜头。
机体设定
以下内容引自电影中本机设计师库尔特·卑斯维克所写的《米格31火狐白皮书》[4]。
研发背景
米格-31“火狐”研发计划背后的根本目的是开发一种具备拦截西方任何飞行器能力的截击机,在当时,也就是洛克希德的SR-71黑鸟、U-2B、TR-1等战略侦察机和D-21无人侦察机。该项目立项时,冷战仍处于巅峰时期,并且出于“确保对方诚实”(也即所谓开放天空)的目的,美国开始派出间谍飞机飞越苏联领空。在1982年,在这些飞机中,苏联最担心的是利用SR-71(实际上是M-21)“母舰”发射的,最大速度可达3.5马赫的D-21高空高速无人战略侦察机。美国人已经成功地让该机进行了几次飞行高度在10万英尺(3.05万米)以上的发射和回收试验,使其成为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首要目标。他们吸取了从米格-25“狐蝠”三马赫截击机项目中得到的经验,来设计一种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高空高速截击机。火狐代表着当时航空工业的绝对前沿,这一点美国人同样清楚。
由于极高的性能要求,米格-31项目的研发预算迅速膨胀,很快成本便变得无法担负,使项目只能停留在造出两架原型机的阶段。哪怕是原型机的钛合金生产和加工过程就已经超出了原定预算。但高层还是不顾一切地推进了这一计划,他们不想再输给任何人,而且也绝不想看到美国人再毫无遮拦地以高速飞越他们的领空。由此,米格-31“火狐”被设计成终极的高空高速截击机。
动力系统
米格-31使用两台图曼斯基RJ-15BD-600加力变循环涡轮冲压发动机作为其动力,每台可产生高达22.5吨的加力推力。该发动机基于米格-25上装备的R-15BD-300涡喷发动机改进型R-15BD-600的核心机,利用从SR-71等美国高空高速飞行器项目中吸取的经验进行了大量改进而研制成。通过引入与SR-71所用的J58变循环涡轮冲压发动机相同的可变截面旁路外涵道系统,该发动机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高马赫数喷气发动机,性能甚至超过它的美国对手。
除了两台涡轮冲压发动机之外,米格-31还装有6台联盟-科马洛夫固体火箭助推器,使用一种需要专用点火/关闭系统的固体推进剂,可像液体火箭那样多次开关。每台助推火箭可提供额外的7.2吨推力。一般来说这些助推火箭是在起飞助推或高马赫数冲刺时使用,此外,在一些极限性能试飞中,试飞员会在涡轮喷气发动机失效的高海拔下使用火箭发动机来提供动力。米格-31首飞原型机借助这样的动力配置在一次创纪录飞行中冲到了131,079英尺(39,952米)的极限高度,打破了之前由米格25试验机Ye-266M创造的123,492英尺(37,640米)的高度纪录。
RJ-15BD-600的压气机叶片采用纯钛合金制造,这是苏联航空工业的第一次。燃料通过机腹中线的辅助进气道进气冷却,并在随后被泵送过围绕发动机舱和整个机身的一系列复杂管路,以用于冷却机身。尽管米格-25上也使用了类似的燃油冷却设计,但使用燃料管路来冷却机身的这一设计思路是从SR-71中学到的,这些SR-71的设计细节由苏联特工获取。
通过可调斜板控制背部和腹部的四个大型超声速进气道的进气及放气,RJ-15BD-600可精确地调节发动机的进气工况,从而实现出色的全包线推重比和高空高速总压恢复系数。米格-31的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6,这一般被认为是飞机的最大使用速度,并且由于在这个速度上发动机的油耗巨大而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常规巡航速度为马赫数3.8到4.8,作战高度为95,000到105,000英尺(28,900-32,000米)。
机体
米格-31的机体主要由钛合金和SS-118含镍不锈钢组成,后者在米格-25后期型号中已被广泛运用。米格-31是苏联第一架大面积使用钛合金的飞机。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苏联材料工业和制造技术才达到了可以广泛运用钛合金的技术水平。然而,当隐身需求使得雷达吸波涂料加入之后,由于涂料影响了飞机的机体散热,在极端高马赫数下飞行时的气动加热便很快变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了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米格-31设计了一个具有非常小厚弦比的尖锐机翼前后缘,类似F-104“星战士”截击机。前机身和发动机短舱迎风面的外形尽量保持平滑无缝,以最小化气动摩擦加热和阻力。与之前的大多数苏联飞机不同,所有的铆钉都做了内埋处理,也几乎没有外露的传感器、天线或其他接缝。在机翼上设置了像SR-71一样的开缝,以允许机身结构在高马赫数的气动加热下热膨胀。此外,武器被收纳到内部弹舱中,挂载在机身左右两侧下方。尽管试验了许多不同的散热方法,但最后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像米格25那样,以庞大的钛合金/不锈钢制机身本身作为热沉。
米格-31在机体外形上具有低可探测性特征,但考虑到该机极端的高空高速性能,对是否需要隐身能力以及其是否有效存在着很大争议。米格-31采用了主动与被动结合的三重手段来降低自己的被探测概率。首先是最基本的隐身外形设计和雷达吸波涂料两重被动措施,这与美军使用的技术类似。其次,米格-31配备了主动电子对抗(ECM)系统,以使自己在远距离上不被敌方的远程预警雷达发现。然而,无论是巨大的图曼斯基发动机的尾焰还是以高马赫数飞行的飞机本身都无法冷却,使得其在红外传感器上会产生强烈的巨大热信号,这被认为是米格-31的主要弱点之一。
航电系统
米格-31是第一种成功配备了实用化思维控制火控系统的飞机。这是一套完全可正常操作的先进系统,并且从机械的角度来说相当简洁且不引人注目。脑波接收器设置在专用头盔内部,并通过光纤总线与飞机的中央计算机相连。飞行员只需(用俄语)思考他所需的武器选择,火控系统就会自动执行他的思维命令。这也被称为脑电波反馈控制系统。与谣传不同,飞行员并没有使用脑波来驾驶飞机,只是用脑波来管理机载系统。飞机的飞控系统使用电传飞控,这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先进技术,但脑波控制系统则是真正意义上全新的革命性技术。
除此之外,米高杨设计局还为米格-31配备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使该机具有很大的任务灵活性,也可被用于侦察任务。
性能
- 机种:先进高空高速截击机
- 生产商: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
- 机长:19.23米
- 翼展:14.1米
- 机高:5.11米
- 使用空重:24,547千克
- 起飞重量:37,070千克
- 动力系统:2台图曼斯基RJ-15BD-600高涵道比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每台最大加力推力22.5吨
- 速度:Ma 4.7
- 航程:4,828km/2,606nmi
- 实用升限:120,500ft(37,628m)
- 武器系统:
机内弹舱可挂载6枚空空导弹,包括R-73、R-23FI或R-60等型号
固定武器包括2门Gsh-23航炮
5个后向防御吊舱,其中4个可按需装备箔条和热焰弹发射器,另1个装备后向发射的主动防御系统用以拦截接近导弹
|
注释和外部链接
- ↑ 这成了本片的一个著名梗,即“苏联研发飞机的脑波控制系统要用俄语思考才能控制”
- ↑ https://web.archive.org/liveweb/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res=9E04EFDB143BF93BA25755C0A964948260
- ↑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firefox-1982
- ↑ https://www.redgiantcreative.com/dl/whitepaper.pdf ,该文件似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