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告:【置顶】关于临时开启评论区所有功能的公告(2022.10.22) | 【置顶】关于本站Widget恢复使用的公告
  •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镜像站!如需查看或编辑,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注册账号。
  • 本镜像站和其他萌娘百科的镜像站无关,请注意分别。

新浪潮漫畫運動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粉色大猛字.png
猛漢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猛漢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新浪潮漫畫運動
ニューウェーブ
Ootomo Katsuhiro.jpg
日本新浪潮漫畫運動的代表人物大友克洋
事件信息
時間 20世紀70年代後期~20世紀80年代初
參與者 大友克洋高野文子柴門文諸星大二郎吾妻日出夫
影響 對日本漫畫創作手法有深刻影響
相關條目
劇畫

漫畫新浪潮運動(日語:ニューウェーブ)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大友克洋為代表的一批漫畫家掀起的對日本漫畫創作多樣性探索的運動,對日後日本漫畫風格的進一步特化奠定了基礎。

詞源

「新浪潮」(New wave)這一名詞本身來源於電影行業,是電影藝術現代主義化的關鍵運動之一。電影界的新浪潮運動從法國擴展開來,對全世界的電影創作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另一方面上也對其他的現代藝術創作手法產生了深刻影響。20世紀70年代,新浪潮音樂在歐洲地區藉由電子合成器的發展興起,另一方面,日本電影界新浪潮運動的發展也深刻影響了年輕人的價值觀,這些都為日本漫畫界的新浪潮運動奠定了基礎。

興起

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漫畫逐漸出現了「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劇畫)」等明顯的創作分野,這些分野一方面為漫畫作品的商業化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漫畫本身的創作逐漸拘泥於特定的受眾群體。另一方面實驗漫畫雜誌《GARO》和《COM》也在20世紀60年代相繼創刊,到了20世紀70年代逐漸有一批漫畫家不再滿足於現有的漫畫分類形式,開始創作不囿於某一受眾群體的漫畫。這些漫畫出自不同的漫畫家之手,儘管它們之間幾乎找不到任何的共同點,但它們都表現了對現有漫畫體系的批判精神。1979年,在雜誌《COMIC AGAIN》上刊載了漫畫評論家村上知彥的文章《邁向「我們」的時代——新漫畫宣言》(『ぼくらの時代』のはじまりにむけて~ニューコミック・マニフェスト」),在這篇文章中首次將這些漫畫家創作的漫畫統稱為「新浪潮漫畫」[1]。村上知彥指出,正是因為這些漫畫家沒有統一的個性,他們才能被稱為「新浪潮」。

消亡

在新浪潮漫畫運動興起之時,接受這些特點鮮明的漫畫的雜誌多是由小出版社出版的。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周刊Young Jump》《周刊Young Magazine》等大出版社出版的雜誌開始有意識地挖角這些新浪潮漫畫的代表性作家,逐漸地小出版社出版的雜誌也慢慢被大出版社合併,新浪潮運動逐漸偃旗息鼓[2]。然而,新浪潮運動對日本漫畫創作手法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同的漫畫分類體系之間的界限不再那麼分明,另一方面許多在新浪潮漫畫運動時代流行的創作手法也逐漸流傳下來,這些都為之後日本漫畫的進一步多樣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特徵

  • 新浪潮漫畫運動有意識地淡化不同受眾的漫畫之間的界限。
    • 新浪潮漫畫運動最為典型的案例便是少女漫畫的「脫少女化」。一方面,在少女漫畫中過去禁忌的同性愛或是性愛情節作品不再是禁忌,漫畫表現的自由度大大的增加了;另一方面,少女漫畫的受眾群體中也逐漸出現了男性,這無疑也是這些漫畫本身質量進一步提升的表現。
    • 隨著新浪潮漫畫運動的逐漸發展,女性漫畫家們逐漸開始創作其他類型的漫畫,男性漫畫家們也開始創作少女漫畫,高野文子竹宮惠子吾妻日出夫等漫畫家可以在同一本雜誌上刊登作品,成為了當時的一大奇景。
  • 新浪潮漫畫對漫畫創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3]
    • 大友克洋為代表的漫畫家在漫畫人物設計上追求還原日本人真實的樣貌特徵,拋棄了過去定式化的大眼式角色設計,這對之後日本漫畫乃至動畫的寫實化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 大友克洋高野文子柴門文等作家大量在漫畫中引入電影分鏡手法,漫畫的每一個分格都有了其自己的深層意味,蒙太奇、空鏡頭等手法也被創新性地引入。
    • 諸星大二郎星野之宣等漫畫家在創作上注重對線條的運用,鉛筆和畫筆的特性被運用得淋漓盡致,這對之後文化的誕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新浪潮漫畫對黃色寫實漫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 新浪潮漫畫運動時期,以《Erojenica》和吾妻日出夫為代表的黃色寫實漫畫在表現上取得了突破,雖然沒過多久黃色寫實漫畫熱潮就在政府和輿論的打壓下有所消退,但其所積累的寶貴作畫經驗依舊流傳至今。

注釋與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