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告:【置顶】关于临时开启评论区所有功能的公告(2022.10.22) | 【置顶】关于本站Widget恢复使用的公告
  •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镜像站!如需查看或编辑,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注册账号。
  • 本镜像站和其他萌娘百科的镜像站无关,请注意分别。

新浪潮漫画运动

猛汉♂百科,万男皆可猛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猛汉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粉色大猛字.png
猛汉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猛汉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新浪潮漫画运动
ニューウェーブ
Ootomo Katsuhiro.jpg
日本新浪潮漫画运动的代表人物大友克洋
事件信息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
参与者 大友克洋高野文子柴门文诸星大二郎吾妻日出夫
影响 对日本漫画创作手法有深刻影响
相关条目
剧画

漫画新浪潮运动(日语:ニューウェーブ)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友克洋为代表的一批漫画家掀起的对日本漫画创作多样性探索的运动,对日后日本漫画风格的进一步特化奠定了基础。

词源

“新浪潮”(New wave)这一名词本身来源于电影行业,是电影艺术现代主义化的关键运动之一。电影界的新浪潮运动从法国扩展开来,对全世界的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另一方面上也对其他的现代艺术创作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年代,新浪潮音乐在欧洲地区藉由电子合成器的发展兴起,另一方面,日本电影界新浪潮运动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年轻人的价值观,这些都为日本漫画界的新浪潮运动奠定了基础。

兴起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漫画逐渐出现了“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剧画)”等明显的创作分野,这些分野一方面为漫画作品的商业化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漫画本身的创作逐渐拘泥于特定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实验漫画杂志《GARO》和《COM》也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创刊,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有一批漫画家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漫画分类形式,开始创作不囿于某一受众群体的漫画。这些漫画出自不同的漫画家之手,尽管它们之间几乎找不到任何的共同点,但它们都表现了对现有漫画体系的批判精神。1979年,在杂志《COMIC AGAIN》上刊载了漫画评论家村上知彦的文章《迈向“我们”的时代——新漫画宣言》(『ぼくらの時代』のはじまりにむけて~ニューコミック・マニフェスト」),在这篇文章中首次将这些漫画家创作的漫画统称为“新浪潮漫画”[1]。村上知彦指出,正是因为这些漫画家没有统一的个性,他们才能被称为“新浪潮”。

消亡

在新浪潮漫画运动兴起之时,接受这些特点鲜明的漫画的杂志多是由小出版社出版的。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周刊Young Jump》《周刊Young Magazine》等大出版社出版的杂志开始有意识地挖角这些新浪潮漫画的代表性作家,逐渐地小出版社出版的杂志也慢慢被大出版社合并,新浪潮运动逐渐偃旗息鼓[2]。然而,新浪潮运动对日本漫画创作手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同的漫画分类体系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另一方面许多在新浪潮漫画运动时代流行的创作手法也逐渐流传下来,这些都为之后日本漫画的进一步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征

  • 新浪潮漫画运动有意识地淡化不同受众的漫画之间的界限。
    • 新浪潮漫画运动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少女漫画的“脱少女化”。一方面,在少女漫画中过去禁忌的同性爱或是性爱情节作品不再是禁忌,漫画表现的自由度大大的增加了;另一方面,少女漫画的受众群体中也逐渐出现了男性,这无疑也是这些漫画本身质量进一步提升的表现。
    • 随着新浪潮漫画运动的逐渐发展,女性漫画家们逐渐开始创作其他类型的漫画,男性漫画家们也开始创作少女漫画,高野文子竹宫惠子吾妻日出夫等漫画家可以在同一本杂志上刊登作品,成为了当时的一大奇景。
  • 新浪潮漫画对漫画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
    • 大友克洋为代表的漫画家在漫画人物设计上追求还原日本人真实的样貌特征,抛弃了过去定式化的大眼式角色设计,这对之后日本漫画乃至动画的写实化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 大友克洋高野文子柴门文等作家大量在漫画中引入电影分镜手法,漫画的每一个分格都有了其自己的深层意味,蒙太奇、空镜头等手法也被创新性地引入。
    • 诸星大二郎星野之宣等漫画家在创作上注重对线条的运用,铅笔和画笔的特性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这对之后文化的诞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新浪潮漫画对黄色写实漫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新浪潮漫画运动时期,以《Erojenica》和吾妻日出夫为代表的黄色写实漫画在表现上取得了突破,虽然没过多久黄色写实漫画热潮就在政府和舆论的打压下有所消退,但其所积累的宝贵作画经验依旧流传至今。

注释与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