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告:【置顶】关于临时开启评论区所有功能的公告(2022.10.22) | 【置顶】关于本站Widget恢复使用的公告
  •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镜像站!如需查看或编辑,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注册账号。
  • 本镜像站和其他萌娘百科的镜像站无关,请注意分别。

萌娘百科討論:2021年方針修訂專案/專題的定義與管理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專題的上下級與交叉問題

既然專題涉及到了分類樹,我在此先不觸碰分類樹這個萬年屎山,僅就專題本身的範圍討論一下:

  1. 專題是否和分類一樣,可以有子專題,進而設置子編輯組?(這個問題參見隔壁的編輯組相關)
  2. 有一些專題可能涉及到跨分類樹的情況,例如分類:虛擬UP主分類:虛擬UP主歌曲分類:虛擬UP主相關新聞事件這三者歸屬於三個完全不同的分類樹,但是實際討論的時候是放在同一專題的,此時如何界定?

——二餅 2021年10月31日 (日) 10:40 (CST)

  1. 我的意見是不建議保留完全被父專題涵蓋的子專題,「子編輯組」更是不可取。在一個群組內再劃分小群組我覺得只會帶來衝突。同時目前萌百似乎還沒有完全被另一個編輯組包含的「子編輯組」,若有的話還請指出。
  2. 您所提到的這種情況正是分類樹不完善的表現,分類:虛擬UP主歌曲分類:虛擬UP主相關新聞事件完全可以同時作為分類:虛擬UP主的子分類,從而使得「虛擬up主」專題的範圍歸於這一分類下。—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11:02 (CST)
據Maya所知,萌百存在PopCap專題和植物大戰殭屍專題,且都有對應的top模板。順便ping一下應該了解更多細節的用戶@神念的经。 ——拒絕破裂的M.More about this user.J.Judge my soul.H.Heritage.【姤】But {{#forargs:}} is still evil! 2021年10月31日 (日) 14:11 (CST)
(…)吐槽 不過分類真就算老大難了。那個分類研討會研究半天倒是出了西,可惜討論熱度一般。但問題是這從某種意義上講可能比這兩天暴露出來的專題、編輯組之類的問題還要重要和底層······--北湖3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17:13 (CST)
如果有子專題,會不會有子子專題?(分類是多層嵌套的)那不就從扁平化管理變成了「省市縣」這種金字塔管理了?這樣並不好。——景育 2021年11月1日 (日) 1:28 (CST)
支持對其進行明確。不過這裡(~)補充 提一個可能算特例可能需要被納入考慮的實際情況:萌百上的(泛)VOCALOID相關內容現在顯然存在習慣上區分為「VC專題」「VJ專題」且相關編輯者也分為「VC編輯組」「VJ編輯組」的情況。出於一些站內以及站外緣故在沒有發生大變動的可見的未來不太可能出現一個「統一」的「VOCALOID專題」「VOCALOID編輯組」。然而此兩「專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包括分類在內的各種地方的交叉(例:部分歌曲條目屬於「兩邊都會寫的交叉部分」;合用Category:使用VOCALOID的歌曲等部分分類、模板)。未來明確相關問題的時候希望也包括對這裡情況的考慮,畢竟在明確專題相關之後還「特事特辦」不太好。——4O74Y74L74J7討論) 2021年11月1日 (一) 20:40 (CST)
專題的涵蓋範圍交叉我覺得是一件相當常見的事,即便是兩個看上去完全不相關的專題也可能會在編輯聲優/萌屬性等條目時產生交叉。這些交叉大多數時候應當都不是什麼問題,當產生衝突的時候和平常一樣討論版討論應當就足夠了。而在專題範圍方面,只要有一個唯一確定主分類即可。((…)吐槽 說實話我看了一圈VOCALOID的分類,真的相當的亂……甚至導航條和分類都對不上……--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日 (一) 23:33 (CST)

專題名字空間

是否有必要開設專題名字空間,以供放置專題模板、編輯組模板、特色條目、優質條目、編輯指南及相關共識?——From 月_櫻_雪 (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10:58 (CST)

(~)補充 目前,有些編輯指南及相關共識是放在主空間下的,然而它們似乎並不能算作收錄範圍內的東西。——From 月_櫻_雪 (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11:02 (CST)
或許把編輯指南移到Help空間?--赤貓子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19:45 (CST)
數了一下該頁面下的幫助:萌百編輯簡明指南/條目格式各專題編輯指引,發現下列情況:
  • 主名字空間子頁面:VOCALOID中文、艦隊Collection、明日方舟、SCP、戰雙帕彌什、虛擬UP主
  • 用戶子頁面:LoveLive!學園偶像祭、方塊學園、少女歌劇
  • 模板:東方Project
  • 模板子頁面:化學元素娘化
建議統一放一個位置。--夜羽と善子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21:37 (CST)
感覺有點像維基百科的那個形式,雖然目前由於專題的定義比較模糊導致實行上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不過我傾向於支持的態度,可以幫助不在相關社群的編輯(比如我不想加入任何站外的聊天社群)以一定的規範指導,也可為讀者提供一定的指南參考(跟大家族模板相比,可以快速了解專題的整體內容,方便查找優質條目)—— 哈哈哈哈爾時候 戳我留言 · 點我簽名 ) 2021年10月31日 (日) 11:22 (CST)

關於專題的申請問題

想問一下,如果要把什麼東西成為專題,是否需要相關專題的編輯者進行申請,還是由管理員判斷決定?--愛吃麵包的Hooonooka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13:05 (CST)

專題與編輯組的關係為何

如題,理論上二者應該有關聯才對?專題下有編輯組,編輯組專注貢獻專題。還是說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我所在的維基百科的電子遊戲專題和ACG專題等都沒有「編輯組」這種東西,只有類似的「工作組」,專注某一特定領域;編者可自由參與專題和工作組,隨性來去。好奇萌娘的情況如何。—— Eric Liu留言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28 (CST)

這點也是Maya好奇的事情。目前「專題」「編輯組」是分兩塊討論的,Maya倒是覺得兩塊放一起比較好。 ——拒絕破裂的M.Maya.J.Just a chat.H.How I contributed.【臨】But {{#forargs:}} is still evil! 2021年10月31日 (日) 19:08 (CST)
我覺得二者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專題編輯指引可以只由1個人寫出來,然後有可能整個專題基本上由1個人維護,因為可能不一定有其他對某作品十分感興趣的人,其實就是缺人。而編輯組由很多人組成。--夜羽と善子討論) 2021年10月31日 (日) 20:47 (CST)
我認為目前就編輯組的管理等問題難以達成共識,因此我建議目前先將編輯組和專題進行切割,用論述的方式指導編輯組的組織和管理。考慮到站內的專題是必然在萌娘百科規範內的,所以可以在站內跳出編輯組本身,優先制定出一個專題的管理辦法,同時允許在專題上放出(可以不限於一個)的編輯組群號,方案執行一段時間之後再考慮編輯組和專題的綁定或者協同的方針制定問題--From KumoKasumi the Bureaucrat (Talk) 2021年11月8日 (一) 10:51 (CST)
這也是我的想法,雖然實際上專題和編輯組關係很密切,但在規定政策的時候實際上把兩者分開處理比較好。--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16:33 (CST)

關於專題的存在必要的問題

如題,若是編輯組的編輯範圍不做界定是否就不需要對專題進行定義了?——甜的白蘿蔔(討論) 2021年11月1日 (一) 01:27 (CST)

個人觀點,專題是站內的機制,從管理邏輯上來說應當先確認專題的範圍再確定編輯組的範圍。這一點在隔壁提到了。——二餅 2021年11月1日 (一) 11:03 (CST)
即便沒有編輯組,「專題」這一概念也早在萌百存在了,現在很多條目都有專題top或者專題導航,我認為對於專題的相關定義還是有必要明確的。本提案的目的便是希望明確其定義以方便管理和統一。—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日 (一) 18:03 (CST)

可能方向

考慮到編輯組有實無名,專題有名無實,為避免疊床架屋,建議:

  • 一個專題與一個或多個編輯組掛鉤。(專題範圍大於等於個別編輯組)或者,直接一個編輯組對應一個專題。
  • 專題屬正式編制,擁有專屬之專題頁面;編輯組可以直接轉型為專題(或專題下之工作組?這方面還沒完整想法)運作,或以專題為名義(殼子)行事。
  • 專題如同編輯組一般,只是鬆散的集合;編者可自由加入、退出,且參加專題數目不應該受到限制。

以現有編輯組體系之複雜,就地合法比較可行,也比較符合信賴保護原則;至於專題之整併拆分,可爾後再議。—— Eric Liu留言 2021年11月4日 (四) 23:20 (CST)

感謝您提出的建議,想法和我一致,並且已經在草案中體現出來了。--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6日 (六) 15:50 (CST)

關於編輯指引

有幾個問題。

  1. 現在已經存在的,經過多次投票的所達成的編輯者的共識能否直接不經過投票轉為編輯指引。
  2. 建議將對編輯指引的投票中「在投票截至時若參與人數超過10人且支持者超過2/3,則投票通過。」改為「若有10位近期在專題內做出編輯行為的自動確認使用者(截至投票開始日)參與投票且超過2/3同意,則投票通過。」從而使編輯指引能更好的遵從該專題貢獻者的共識。
  3. 建議投票時依然「觀點與投票分離」,採用「一周表達觀點」+「一周投票」,使得觀點表達更加充分。同時在投票開始前需要用T:Reply to召喚所有近半年在該專題做出貢獻的用戶參與討論。
  4. 隨著情況的變化,編輯指引可能會經過修改或增添,這方面應該做出明確規定。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是否僅在編輯指引討論頁達成的共識能夠寫入編輯指引?
  2. 需要怎樣的投票?
……

以上。——正在摸魚中的Pi Whole Life祝你生活愉快(TC) 2021年11月6日 (六) 14:39 (CST)

@酿皮:非常感謝您的意見,這提案草案寫了幾天終於有人理我了(,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 現有的已進行過投票的編輯指引在通過後仍然可能進行過或大或小的修訂,同時我也不知道這些投票是否是在站內進行並留下記錄,我傾向於重新進行投票。
  2. 「在專題進行過編輯行為的用戶」可執行性不高,對於投票用戶一個個檢查編輯記錄是否有關未免太過繁瑣。
  3. 關於投票您的想法確實很好,或許可以參考現在的提案「先開啟討論,後開啟投票」的做法,票權用戶可以限為「參與討論的用戶」。同時{{召喚}}相關編輯者的做法我依然覺得因為難以統計所以可行性不高。我擬將其改為使用{{大召喚術}}召喚參與專題編輯的編輯者,同時將專題參與者獨立為一個單獨的頁面便於調用。
  4. 關於編輯指引後續修訂的問題我現在還沒有想出一個相對簡單又能確實形成共識的方法,還需要進行探討。
再次感謝您的意見!我稍後會對草案進行修訂。--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6日 (六) 15:50 (CST)
我考慮了一下,我提出的方案確實可行性不大。關於您的想法Like釀皮說讚。 另外我好像沒收到您的@(——這句話是釀皮說的,來問問他為什麼或者來看看他還說了啥於 2021年11月6日 (六) 19:42 (CST)
請問開啟討論和投票後,是否要求或提倡在公共頁面發布廣告?--赤貓子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16:18 (CST)
@赤猫子:我覺得無此必要,只需@所有專題參與者即可。所有希望參與專題編輯的都應當在列表中加入自己的名字,不需要額外在討論版上公告。不過可以考慮如果出現重大分歧的話可以在討論版上請求更多人參與。--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16:26 (CST)

個人的一些看法

  1. 關於編輯指南
  • 我認為編輯指南在達成共識後應當具有約束性,否則只是一紙空文,也沒必要去寫編輯指南了。
  • 編輯指南應當在萌娘百科內進行討論並投票,當然無論是否為編輯組成員都有票權。如該指南通過投票,那麼當有人進行編輯時應當去遵守這份編輯指南,若有人違反,則可被他人撤回並務必在那人討論頁留下違反原因,編輯指南連結以及建議。
  • 編輯指南在通過投票後可進行修改,但是進行修改時需要再次進行投票。
  • 編輯指南應當在遵循萌百方針的前提下建立,否則不予通過。
  1. 關於優質條目
  • 可以在專題頁頂部進行滾動顯示,首頁可專門開設板塊用於顯示優質條目。
  1. 關於專題與編輯組
  • 若是專題頁建立,則可以將群組資訊移至專題頁,但是專題top和大家族模板等應當保留專題頁連結。

個人拙見,還望各位大佬多加指點。——甜的白蘿蔔(討論) 2021年11月6日 (六) 20:40 (CST)

感謝您的意見!部分意見在現在的草案中已有體現,後續我會參考您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修訂。--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16:36 (CST)
那要不要考試編輯指南的內容呢?就像以前B站要入站考試,或者說開車要先考駕照那種。否則真有可能是一紙空文。--景育討論) 2021年11月16日 (二) 13:28 (CST)
我覺得沒有必要也無意義,就像萌百註冊帳號的時候不需要做「編輯規範考試」一樣。應當與現行的方式一樣:鼓勵新編輯者閱讀,同時採用「事後提醒」的方式。--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6日 (二) 14:52 (CST)
(▲)同上 編輯者的積極性更加重要,而且事後提醒更加靈活。——From 月_櫻_雪 (討論) 2021年11月16日 (二) 18:20 (CST)

關於命名空間

建議$wgExtraNamespaces儘可能避免使用簡體中文「專題」,最好用MoeProject,而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的專題分別作為別名。—— ほしみ 2021年11月7日 (日) 23:48 (CST)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用編號102和103,和zhwp保持一致—— ほしみ 2021年11月7日 (日) 23:50 (CST)

名稱部分(+)同意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3:56 (CST)
啊這,確實我沒考慮到繁簡的問題,這就改。不過繁簡轉換mw應該能處理吧(,編號的話我覺得還是從100開始排下去比較好……--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00:06 (CST)
繁簡比較重要,專題是需要繁簡轉化的(
編號無所謂x 只不過維基媒體基金會一般把Portal定為100,純粹個人強迫症x —— ほしみ 2021年11月8日 (一) 00:11 (CST)
話說,應該是「萌娘專題」?「專題」可作為簡稱。——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10:10 (CST)
emmmm現在命名不已經是英文名了嗎,中文的「專題」本就已是別名,還有加「萌娘專題」的必要嗎……--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16:34 (CST)
顯示啊顯示,ex. 「萌娘專題:芳文社」。——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16:44 (CST)

按照現在的方案的話,命名使用的是「MoeProject」,那麼顯示的名稱就是「MoeProject:芳文社」,而「專題:芳文社」則會被重新導向為「MoeProject:芳文社」。--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8日 (一) 18:38 (CST)

命名空間 討論空間
內部名稱
(前綴)
MoeProject: MoeProject talk:
ID 102 103
中文名稱
(介面名稱)
萌娘專題 萌娘專題討論
別名
  • 專題
  • 专题
  • 萌娘專題
  • 萌娘专题
  • PJ
  • MGPJ
  • 專題討論
  • 专题讨论
  • 專題對話
  • 专题对话
  • 萌娘專題討論
  • 萌娘专题讨论
  • 萌娘專題對話
  • 萌娘专题对话
  • PJT
  • MGPJT
關係圖如上。我上面說的是介面名稱,類似「分類:分類」的「分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21:34 (CST)
都可以吧,Eric Liu是希望別名多一些,其實差別不會太大吧。—— ほしみ 2021年11月8日 (一) 22:02 (CST)
倒也不是這個意思,就只是指我跟他稍微不在一個頻道上;我也認同內部名稱應該用英文(就是網址看到那東西),但是標題顯示應該用中文,而我覺得用全稱比較好。別名部分,我沒有意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22:43 (CST)
草,試了兩個多小時沒找到怎麼弄名字空間的標題顯示。但是中文wiki的名字空間都是能正常切換顯示和轉換的……--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9日 (二) 01:10 (CST)
另外如果確實可以修改界面顯示的名字空間前綴的話,我是(+)支持 您的這個方案的。—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9日 (二) 01:20 (CST)
( ¿ ) 喵喵喵? 不太明白是想要什麼效果。目前萌娘百科的名字空間默認命名,除了project本身和模塊,都是英文命名,最好另外也保持一致吧。—— ほしみ 2021年11月9日 (二) 01:23 (CST)

我沒找到實現內部名稱和顯示名稱設置不一樣的辦法。設置Mediawiki:nstab-moeproject好像也只能改變左上角小標籤的顯示,即使設置名稱為中文標題好像也不能正常繁簡轉換,搞不懂zhwiki是怎麼弄的。—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9日 (二) 04:52 (CST)

Mediawiki:nstab-moeproject/zh-hant —— ほしみ 2021年11月9日 (二) 10:46 (CST)
emmm我這麼弄好像沒啥效果……可能是我的配置問題吧……-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9日 (二) 16:31 (CST)
終於搞定了,名字空間顯示設定需要在頁面Mediawiki:nstab-moeprojectMediawiki:conversion-ns100的各語言子頁面進行設定,稍後我會把相關設置寫入草案,Face-smile.svg感謝@Ericliu1912星海子。--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9日 (二) 21:49 (CST)
辛苦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9日 (二) 22:36 (CST)
可以問一下Mediawiki:conversion-nsxxx的寫法是來自哪個說明文檔嗎?我似乎沒有找到,實測也沒有效果。
另外,如果確實有,需要建立的子頁面是/zh-hans、zh-hant、zh-cn、zh-tw這四個,/zh是不需要的。—— ほしみ 2021年11月9日 (二) 23:09 (CST)
此外,萌百目前沒有給討論名字空間弄簡稱的習慣—— ほしみ 2021年11月9日 (二) 23:11 (CST)
@星海子zhwp:MediaWiki_talk:Nstab-wikiproject,我在zhwiki上找了半天找到的這個。我測試下來是有效的,應該是需要設置子頁面(註)創建如Mediawiki:Conversion-ns100/zh-hans這樣的頁面才有效。另外/zh保留主要是增加兼容性,反正多建個頁面也沒有壞處。
那麼取消「MPT」和「PJT」這兩個別名?--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0日 (三) 00:03 (CST)

做了點配置修改,將NS_MP修改為了全稱避免界面消息出現奇怪的問題;去掉了PJ,因為PJ=Project=萌娘百科名字空間。對於界面消息來說,/zh確實是沒有用的,不需要建立多餘的頁面,另外需要到時候修改的人注意,這些消息均不能使用嵌入寫法。

define("NS_MoeProject", 100);
define("NS_MoeProject_TALK", 101);
$wgExtraNamespaces[NS_MoeProject] = "MoeProject";
$wgExtraNamespaces[NS_MoeProject_TALK] = "MoeProject_talk";
$wgNamespaceAliases = [
	'专题' => 100,
	'專題' => 100,
	'萌娘专题' => 100,
	'萌娘專題' => 100,
	'MP' => 100,
	'专题讨论' => 101,
	'專題討論' => 101,
	'专题对话' => 101,
	'專題對話' => 101,
	'萌娘专题讨论' => 101,
	'萌娘專題討論' => 101,
	'萌娘专题对话' => 101,
	'萌娘專題對話' => 101,
	'MP_talk' => 101
];
$wgNamespacesWithSubpages[NS_MoeProject] = true;
$wgNamespacesWithSubpages[NS_MoeProject_TALK] = true;

另外,配置和界面無關,其實我還是不明白為啥要用「萌娘專題」這四個字x 在萌百的專題肯定是萌娘專題吧 —— ほしみ 2021年11月10日 (三) 00:52 (CST)

我也覺得直接用「專題」就好。另外您的$wgNamespaceAliases寫法是有問題的,相當於重新定義了這個變量,之前設定的別名將會失效。另外NS_MP只是定義了一個php常量用於增加配置文件可讀性,和界面消息沒有關係。--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0日 (三) 01:00 (CST)
那就直接用專題吧( 左上角的tab可以叫做專題頁面,和Project名字空間的項目頁面相對應。哦我的意思是在之前的$wgNamespaceAliases下面加入這些內容,單開太不美觀,變量問題不大。—— ほしみ 2021年11月10日 (三) 01:05 (CST)

(&)建議 我覺得專題名字空間應該被搜尋引擎索引——單純的讀者可以了解到專題的編輯方向,閱讀優質條目,這個過程也能夠產生新的編輯者;專題討論就不必對搜尋引擎索引了。當然,如果是我理解錯了的話,請指出。—— 屠麟傲血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20:28 (CST)

啊,可能您誤解了,這邊的搜索否指的是「默認不在站內搜尋引擎中被勾選」,並不是不被搜尋引擎索引。--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20:43 (CST)

關於專題與編輯組,條目、模板與人員

隔壁的討論中,(我目測)已經形成了關於編輯組定義的重要共識:「編輯組是由萌娘百科的用戶自發成立的站外組織。」

在這邊,我看到SinonJZH[更多]對話頁貢獻上傳歷史封鎖及歷史被刪貢獻移動日誌巡查日誌使用者權限及日誌使用者查核添加了專題的定義與管理#萌娘百科:何為專題一節,覺得有些地方還值得考慮:

  • 對於編輯組和專題政策的協調,我認為應當各司其職,具體來說:編輯組政策調整【編輯者小群體】及其【站外活動】,專題政策調整【一定範圍內條目】及與其相關的【站內編輯討論】。
  • 從這個角度看,我更傾向於專題以條目為主,將專題定義為【條目的集合】而非【編輯者的集合】。作為條目之集合,有助於釐清專題編輯指引的效力,也有助於優良條目、特色條目、優質條目。
  • 活躍於專題的編輯者可組合成站內的【專題參與者】。而【編輯組】作為站外群組,不必與站內的【專題】掛鉤,儘管【編輯組成員】可能與【專題參與者】存在重疊。舉個栗子:
    • 【文芳社專題】的一部分【參與者】成立了一個站外PP群【文芳社編輯組】,但有【文芳社專題參與者】沒有加入到【文芳社編輯組】之中,還有一部分【萌百用戶】加入了【文芳社編輯組】吹水聊天,而並非【文芳社專題參與者】(不在這個專題活躍)。
    • 【文芳社編輯組】獲得了授權,以【萌娘百科文芳社編輯組】的名義在某站發布了一些訪談的翻譯稿,這件事與【文芳社專題】的條目、模板、編輯指引完全無關。
    • 【文芳社編輯組的成員】站外PP群討論了{{文芳社}}的排版修改問題,並大致形成了共識。隨後【文芳社編輯組的成員】與其他【文芳社專題參與者】在[[Template_talk:文芳社]]繼續了討論,形成了共識,並按討論頁上共識修改了模板。
  • 將【專題】和【編輯組】更清晰的分開,更加符合站內、站外之間不銜接的現狀,有利於維護站內討論的有效性以及只活躍於站內的編輯者的權益。這樣也能使【專題】和【編輯組】均有名有實。
  • 另外希望統一一下用詞,「專題參與者」、「編輯組成員」之類的。

關於編輯組相關政策,我在萌娘百科_talk:2021年方針修訂專案/編輯組政策制定與管理#關於編輯組與專題,站內與站外活動也發表了一些看法。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有助於形成共識。--Ceba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13:44 (CST)

非常感謝您的意見!但在此我需要先說明幾點:
  1. 新建的萌娘百科:何為專題是一篇獨立於現存指引的論述,其作用是為了幫助用戶理解指引、使指引能更好地實行,並不具有實際效力。其中的內容也不會作為正式的定義實行。
  2. 關於專題是「以條目為主」還是「以人為主」,在定義中通過分類來確定範圍顯然是「以內容為主」,在定義的時候這種定義顯然更加明確。但是,當實際執行這些規則的時候,我們顯然不能單單把專題看作是冷冰冰的內容,而更多的需要考慮為這些內容而付出的編輯者。當然目前這篇論述顯然還沒有能很好地闡釋這一點,我之後還會對這篇論述進行擴充,也歡迎編輯者們對此提出意見(直接修改更好)。
  3. 關於專題與編輯組的關係,我無論在指引中亦或在這篇論述中都在強調這一點:專題編輯組與專題並沒有任何政策上的聯繫,編輯組不過是一群恰好對某個領域感興趣的編輯者組成的團體。我在指引中專題編輯組一節也明確了其定義,編輯組進行的行為與專題或者萌娘百科無關。但是由於編輯組這一概念在萌百早已存在並已經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在政策中否認或是忽視其存在顯然反會帶來更大的問題。而本提案目前為止給予編輯組的「權力」也不過是允許他們使用一個專題子頁面來進行展示而已。當然以上這些內容在論述中可能還沒有體現,我之後也會將其加入論述中。
  4. 關於用詞方面「專題參與者」、「編輯組成員」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認為目前提案中對於參與者的用詞應當沒有問題,當然如果確實有用的不合適的地方也請提出。
再次感謝您的意見,讓我對這篇論述的完善有了更多思路,我會在近日進行一些修改,也歡迎提出修改意見!--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19:01 (CST)
同意專題應以內容為主。——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17日 (三) 19:03 (CST)
感謝您的回覆!
  • 關於萌娘百科:何為專題這篇論述,我能理解並支持您的用意,但不是很贊同「專題是以人為主的」、「沒有人的話,專題的內容也不復存在」以及「專題並不擁有條目」的表述。我提出的修改建議如下:
    • 對於序言,修改為:
      • 專題是由一系列相關的條目構成的。當這些條目(及其內容)逐漸增多時,這些條目的編輯者們開始交流,統一相關條目的表達、排版、外觀。而這就是專題設立的目的:促進編輯者在一系列條目上的協作。專題可以說是條目的集合體,也可以說是對這些條目感興趣的編輯者的集合體。
    • 對於「專題並不擁有條目」和「沒有人擁有專題」,我個人認為他們可以合一,即「沒有人擁有專題或條目」,修改為:
      • 作為一個所有人都可編輯的百科,若有誰強調對某一條目的「所有權」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哪怕是條目描述的對象本人也是如此。不擁有條目,也就意味著沒有人能採用「因為我是這個專題(或條目)的編輯者,所以你應當聽我的」之類的表述來向他人傳達甚至強加自己的觀點。同時更不能因為自己位列「專題參與者」便輕視甚至忽視「非參與者」的意見。
      • 專題的參與者中,某某編輯組的成員可能占了絕大多數,但這不意味著這個編輯組擁有條目。儘管編輯組的觀點可能在討論中占到了絕對優勢,但編輯組在站外討論的結果,仍然需要對其他編輯者說明,並力求在站內達成共識。此外,編輯組並非一個整體,其每個成員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無論何時,進行討論的主體仍然是「人」而不是「組」。
    • 另外額外增加一節「遵循專題的規範性編輯指引」,其主要引自現有「專題並不擁有條目」的第二段:
      • 專題中有具有約束能力的文件——「規範性編輯指引」。這份指引是由數位專注於編輯此專題的編輯者共同完善和推行的,它至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一定程度代表了該專題的編輯者在某些問題上達成的一致意見。其作用是為了幫助改善條目質量,減少維護操作。所以與其自行編輯又被其他編輯者大幅修改,甚至產生衝突,為什麼不先參考一下現有的共識方案呢?當然,人畢竟只是人,必然會出錯,若您發現其中存在著問題,也請勇於提出討論。
--Ceba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20:00 (CST)
(~)補充 ,維基百科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考,但我不認為其有關專題的論述適用於萌娘百科。--Ceba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20:14 (CST)
關於專題和編輯組的關係,我的建議如下:
  • 首先,明確區分【專題參與者】和【編輯組】兩個概念,前者由此政策調整,後者由編輯組政策調整。具體來說:
    • 不要在專題政策中提到編輯組的定義,也不要採用「專題編輯組」的用詞,「編輯組」政策交由隔壁編輯組政策明確。「編輯組」成員模板、萌娘百科_talk:討論版/群組資訊由編輯組政策處置,這裡就不需要管了。
    • 在專題政策中一律使用「專題參與者」一詞,將「專題參與者」視為離散的、獨立的個體,而非群組。允許專題子頁面存放「專題參與者」的信息,而非「編輯組」信息。
  • 其次,編輯組確實和專題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這不可否認。但,編輯組不一定對應專題,專題也不一定會有編輯組。為此,我希望能夠給出一個靈活的「配對」政策:
    • 當「專題參與者」通過討論形成共識後,可以將某一編輯組的外部群組連結、成員模板放入專題頁的「專題參與者」部分。
    • 專題頁頂模板中不應包含任何編輯組的外部群組連結。
具體來說,我建議進行以下修改:
以上是我的補充。--Ceba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20:14 (CST)
關於在相關草案中完全移除編輯組相關表述,恕我無法贊同。因為此草案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政策而存在的,而對於「專題編輯組」這一在專題構成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存在,不可能在相關政策中隻字不提。或者說即便我在這裡不做任何定義,在編輯組政策提案中也必然會有部分內容會寫入專題政策中,那與其這樣不如在這裡先為編輯組政策預留好空間。更何況目前有關編輯組的相關表述與您之前提到的共識相符合,我認為就更沒有刪除的必要了。另外若之後的提案與這裡有衝突之處,也只需進行修訂即可。另外感謝您對那篇論述提出的修改建議,我稍後會進行修訂。--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20:37 (CST)
啊……我明白您的考慮了,暫且先保持這樣。--Ceba討論) 2021年11月17日 (三) 21:27 (CST)

關於專題編輯指引

關於專題編輯指引,我有以下幾個看法:

首先,「指引」一詞在萌娘百科有明確的定義,「指引由特定編輯群體的共識形成,其對於百科內的某一類特定事項具有約束力,也是維護人員執行維護操作的準則,維護人員可以在與方針不相衝突的情況下援引指引作為執行維護操作的依據」。專題指引雖然屬於非全站性指引,但也具有約束力。

  1. 根據定義,我認為不需要設立「未完善」、「幫助」、「投票中」這四類,這些應該命名為「編輯指南」,或是其他。從站內現狀來看,也是已經通過投票的命名為編輯指引,未經投票的命名為編輯指南或是其他;
  2. 我認為專題指引的制定應當是指南轉變為指引的一個過程,由於指引具有約束力,應當在開啟投票前至少有一個維護人員進行審閱是否與現行站點基本信息、方針和全站性指引相違背,並且在通過後應予以巡查級保護(參考艦隊Collection/編輯指引);
  3. 專題指引的命名應加以規範,必須以「專題名/XX指引」命名(可以有專題的條目命名指引、專題的編輯指引等);
  4. 專題指引的投票程序應加以規範,參與人條件需要單獨規範(而不是所有路人都可以參與投票),其他基本條件和時長等規定或許屆時可以直接引用投票方針的相關段落;
  5. 指引的修訂和增補同理。

其次,關於現有的部分專題指引,我認為應當判斷後保留,公共討論區的討論仍具有相關效力,例如討論:虛擬UP主/提案存檔/提案:建立「虛擬UP主/編輯指南」等幫助頁面(2020.12.03)討論:虛擬UP主/提案存檔/提案:虛擬UP主與已公開的中之人其他身份共用頁面的判據(2021.01.23)等。雖然建立了新的名字空間,但舊有的、通過投票的指引仍應具有相關效力,不應出現規則的真空期。同時可能需要一併規定一下現有的指引轉移、合併、討論存檔的相關政策。
以上。—— ほしみ 2021年11月23日 (二) 18:58 (CST)

@星海子:感謝您的意見!以下為我的看法:

  1. 關於「編輯指引」或「編輯指南」,我也同意將無效力的命名為編輯指南,這一部分我之後會進行修改。
  2. 我也考慮過維護人員審閱這一流程,但我擔心這一流程有被濫用的風險(比如維護人員對自己持反對意見而強行解釋為違背方針之類的情況),所以如果設立此流程需要有配套的覆核、監督機制。這一塊請容我再想想。
  3. 感謝你關於命名的建議,我也同意使用規範性的名稱。
  4. 關於投票方面,可以參見先前的討論。簡單來說就是採用與提案類似的方式:具有票權的用戶為參與討論的用戶。關於其他規定由於目前投票方針仍在修訂,此處暫且使用了獨立的規定,等到正式通過後再行修訂吧(
  5. 關於修訂和增補,我本意是想在現有的投票流程之外增加一個對於時效性的小更改的快速修訂流程,此外的修訂流程也與普通流程無異。
  6. 對於現有的以通過的指引,因為之前我並不知道是否存在站內投票的記錄,如果有的話自然是可以直接移動為正式指引的,但我認為應額外增加7天的公示期,若無異議則直接確定為正式指引。

因為現在還在抄報告(,我將在明後兩天進行草案的修訂,再次感謝您的意見!--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23日 (二) 21:21 (CST)

從0到1很難,加油!—— ほしみ 2021年11月23日 (二) 21:47 (CST)
加油!——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 2021年11月25日 (四) 09:34 (CST)
加油!——甜的白蘿蔔(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15:23 (CST)

將紅鏈比例作為首頁專題門檻的潛在問題

現在萌百收錄的各種作品很雜,巡查也不能博覽——你看現在沒幾個巡查會大段大段的在陌生的領域補充正文了。那麼因此,我可以控制紅鏈數目來讓這個專題達到門檻,大部分情況下都能矇混過關。這種事情一多被查出來,恐怕巡查的日常工作就是打開搜尋引擎查資料,給大家族模板加紅鏈,和這種人作鬥爭了吧?另外這樣看來,原型類專題怕是會容易通過首頁專題門檻——寫一個加一個,紅鏈比例低的很嘛。所以,這個90%的門檻高的離譜,建議降低到50%。—— 屠麟傲血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11:07 (CST)

加大家族紅鏈比例作為首頁專題門檻我覺得沒什麼問題,也不用擔心控制紅鏈數量的,因為維護組肯定是會檢查提交首頁專題申請的專題內容的。但對於很多專題來說,90%這個門檻確實高得離譜了,我同樣支持將門檻降到50%。同時,我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專題內條目數量的門檻至少要提高到50個,另外不應該以專題內頁面數作為門檻而是以條目數作為門檻。--P.W.T. 2021年11月26日 (五) 20:06 (CST)
說實話我對現在的首頁導航輪換標準不甚滿意,我會先把門檻改為50%,同時我不太理解您的「頁面數」和「條目數」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在主空間內的頁面都應該是條目。--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20:16 (CST)
條目和頁面當然是有區別的,比如一個條目的某一項內容太多,那麼這項內容就會移動到其子頁面,舉例為洛天依洛天依/相關活動。這是兩個頁面,但屬於同一個條目。--P.W.T. 2021年11月26日 (五) 21:11 (CST)
我無法從你的描述中看到「主空間的頁面」這個定義,那麼有一個模板、模塊多多但條目少的專題出現,這就不好說了。另外關於樓上,我覺得洛天依洛天依/相關活動是兩個條目,不算條目的主空間的頁面,css、json更符合舉例。—— 屠麟傲血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21:17 (CST)
確實沒考慮到這些情況,我會把其改為「條目」。--SinonJZH(๑•̀ω•́๑)(討論) 2021年11月26日 (五) 21:37 (CST)

對當前版本草案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1. 關於命名。閱讀了完整的草案,我覺得萌娘百科的專題更像是、也應當是Portal,而非Project,或許可以重新考慮命名的問題。
  2. 關於專題指引模板。草案中的Template:編輯指引可能均修改為專題指引或是專題編輯指引比較好,指引可以分全站和非全站,此處應特指專題中的指引。
  3. 關於專題的主分類。我對通過分類判斷專題仍抱有較大的疑慮,具體如下:
    • 分類樹並不一定是樹,不一定必定能找到父分類,很可能是交叉的。例如,編輯VOCALOID中文曲及其創作者相關的專題,其涵蓋的範圍應是Cat:使用VOCALOID的歌曲Cat:中國音樂作品的交集部分,以及Cat:VOCALOID職人Cat:VOCALOID角色中的部分條目。這個專題很難、也不應存有一個單一的父分類。
    • 分類樹中不僅僅只有條目,還有模板等內容,不應出現對某一範圍的模板而形成的專題,應單獨註明此類情形。
    • 結合前述觀點與當前分類樹的現狀,我認為專題的定義不應藉助分類,或可考慮從萌娘百科:收錄範圍入手進行細緻劃分與規定。同時,這將影響下文大部分涉及分類的內容。
  4. 關於首頁專題導航。不建議採用優質條目判定法,誰可以判定?判定的標準又是什麼,很難量化此類內容。其他部分也有點奇怪。

由於後面部分涉及分類的問題太多了,就先寫到這兒了。—— ほしみ 2021年11月27日 (六) 03:34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