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粘世界
粘粘世界 | |||||
原名 | World of Goo | ||||
常用譯名 | 粘粘世界 | ||||
類型 | 益智 | ||||
平台 | Wii Windows Mac OS X iOS Nintendo Switch Linux | ||||
分級 |
| ||||
開發 | 2D boy | ||||
發行 | 2D Boy | ||||
製作人 | |||||
音樂 | 凱勒·加布勒 | ||||
引擎 | DX9 | ||||
模式 | 單人 | ||||
發行時間 | 2008年10月13日 |
《粘粘世界》(英語:World of Goo)是由Tomorrow Corporation前身2D Boy[1]製作並發行的物理學建築益智遊戲,於2008年10月13日在Windows和WillWare平台上發售。
基本介紹
遊戲裡,玩家需要通過一個叫做
全游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
- 第1章 「粘粘球的山崗」(The Goo-Filled Hills)
- 第2章 「粘粘世界的小小姐」(Little Miss World of Goo)
- 第3章 「機器中的齒輪」(Cog in the Machine)
- 第4章 「信息高速公路」(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 終章 「世界的盡頭」(End of the World)只有短短四個關卡,前三關是整個遊戲中最難的關卡
絕大多數非章節末尾關卡可以選擇用跳過的方式來體驗接下來的遊戲進程。
凱勒·加布勒在2005年製作的《無盡粘粘塔》是這個遊戲的早期原型。也是「粘粘公司」玩法的來源
劇情簡介
第一章與其他章節不同,第一章不是一個以故事為中心的章節。 但是,一個故事確實存在。第一章故事在夏天,在一次地震後,一個叫做粘粘世界公司(World of Goo Corporation)的工廠宣布開始營業。在章節的末尾,玩家用一種像眼球的粘粘球,將一長串粘粘球送到天空。粘粘球們越飛越高,至於他們飛向何處,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章第二章的故事發生在秋天,其中粘粘世界公司在風車發電未能為世界提供足夠的能量之後尋找新的能源。最後,一個美人般的機器被喚醒了。實際上,這個美人機器是一個巨大的發電機。隨着年齡的衰老,發電能力越來越差,如今她的美麗被恢復,整個世界充滿了能量,同時也在南方開闢了一家工廠。 第三章第三章的故事發生在冬天,粘粘世界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Z產品」。隨着玩家逐漸到達工廠頂部,「Z產品」成功推出。當玩家炸毀整個Z字形時,一個舉着手槍的手出現,朝空中開了一槍,並形成一個巨大的綠色方框。綠色方框的不斷接近,使人們陷入了恐慌。最後,方框使整個世界3D化。不幸的是,對於玩家來說,他們現在「與世界不相容」,必須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呼叫技術支持,這導致了第四章的開始。 第四章第四章從第三章離開的地方開始,玩家向現在被遺棄的信息高速公路尋找一種抵消粘粘世界公司的「Z產品」並將世界變回2D的方法。最終,玩家訪問到一個叫做Mom的超級電腦,這是一個垃圾郵件程序,將廣告和其他不需要的郵件發送給上一個信息超高速公路的用戶。她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回收站發送了一個Dliverance*的膠囊。膠囊「解開」回收站中的所有垃圾郵件,該垃圾郵件被送到了粘粘世界公司。隨着一個小標誌通知公司「新郵件!」粘粘世界公司爆炸了。 終章整個遊戲的最後,一些飛魚拖起巨大的望遠鏡島飛向天空。透過雲霧,它看見了原粘粘世界公司總部廢墟,有一群粘粘球組成的粘粘塔。第一章末尾由粘粘球組成的長串,也喚醒了另一個世界的新的粘粘球。揭示了一個故事的循環。 實際上,這整個故事暗示了人類從起源再到工業化,信息化的以致衰落的發展過程。作者借着這部遊戲概括了整個人類發展史及其衰落。 |
設定簡介
粘粘球
遊戲中最主要的元素。形態、大小、顏色各異,每一種粘粘球都有不同的屬性。
- 主條目:粘粘世界/粘粘球一覽
標誌牌先生
在每一個關卡中,你都可以遇見一個標誌牌。點擊標誌牌,你就可以與標誌牌先生對話啦!
OCD
直譯過來就是「強迫症」。玩家在某一關卡中收集足夠數量多粘粘球,或在OCD所規定時間或步數內完成關卡即可獲得。得到OCD後,關卡上方會展示一面白色小旗。
- 最後一關沒有OCD,因為標誌牌先生拿走了它。
粘粘世界公司總部
在主菜單界面里粘粘世界的左上角,相當於這個遊戲的沙盒。如果收集的粘粘球超出關卡所規定的球數,那麼多餘的粘粘球會被傳送到這裡。玩家可以在這裡自由搭建粘粘塔。該模式的粘粘球有300個數量的上限。
獲獎
年份 | 獎項 | 類別 | 結果 |
---|---|---|---|
2008 | GameSpot評選 | 最優秀卻沒人玩的遊戲 | 獲獎 |
IGN評選 | 年度Wii遊戲 | 獲獎 | |
最佳WiiWare遊戲 | 獲獎 | ||
最佳創新設計 | 獲獎 | ||
最佳新作 | 獲獎 | ||
最佳益智遊戲 | 獲獎 | ||
最佳美工設計 | 獲獎 | ||
美國獨立遊戲節 | 優秀技術獎 | 獲獎 | |
創新設計獎 | 獲獎 | ||
塞尤瑪斯·麥克納利獎(全場最佳獎) | 提名 |
相關圖片
注釋
- ↑ 即由羅恩·迦密和凱勒·加布勒二人組成的遊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