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
萌娘百科現實戰爭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閱讀並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或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歷史資料,確保條目內容的準確性與中立性。希望你能珍惜這珍貴的平靜歲月。
中東戰爭/阿以戰爭
| |||
---|---|---|---|
Arab-Israeli War
| |||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截圖
| |||
時間 | 1948年-1983年(共5次) | ||
地點 | 以色列 | ||
結果 | 除第二次外歷次以色列勝利(第二次結果為埃及取回西奈半島) | ||
參戰方
| |||
哈加納→以色列國防軍
支持:
|
阿拉伯國家及其盟友
支持: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伊加爾·亞丁 摩西·達楊 伊扎克·拉賓 拉夫·艾坦 |
穆罕默德·艾梅爾 薩拉赫·賈迪德 扎伊德·夏克 | ||
參戰兵力
| |||
/ | / | ||
傷亡與損失
| |||
/ | / |
中東戰爭(英語:the Middle East War或Arab–Israeli War,1947-1983年),特指發生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陣營之間的戰爭。從以色列建國起一共發生5次。
起源
在猶太王國被羅馬人滅亡後,大部分猶太人一直流浪在世界各地,他們始終以回到「應許之地」為目標。而在羅馬帝國滅亡後,阿拉伯人來到了迦南,在這裡生活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被肢解,英國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英國政治家亞瑟·詹姆斯·貝爾福向猶太銀行家沃爾特·羅斯柴爾德表示可以幫助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1948年,聯合國正式決定將巴勒斯坦劃分為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兩部分。
現實戰爭
- 第一次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表示反對,決定發起戰爭。由外約旦,伊拉克牽頭,多國派出部隊參戰。最初以色列遭到慘重損失,但在第一次停火期間以色列迅速積累了實力,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控制了從上加利利到內蓋夫沙漠的地區。本次戰爭也叫以色列獨立戰爭。
- 第二次
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後,以色列在英法兩國支持下發動了對西奈半島的突擊行動。但是由於美國和蘇聯的干涉,最終以色列未能占領西奈半島,僅取得了蒂朗海峽的通行權。本次戰爭也叫蘇伊士危機,或卡疊什行動。
- 第三次
1967年以色列失去蒂朗海峽通行權後,於6月5日發動了針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的戰爭。在第一天就摧毀了三國的大量武器,同時對黎巴嫩和伊拉克也進行了空襲。6月11日雙方停火,此時以色列已經占領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的大片地區,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亡其他中東國家乃至歐洲、拉美。本次戰爭也叫「六日戰爭」、「六五戰爭」、「六月戰爭」和「1967戰爭」。
- 第四次
1973年10月5日埃及和敘利亞發起了對以色列的圍攻,力圖收回失去的土地。但最終,以色列還是奪回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此次戰爭也叫「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1978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簽署《戴維營協議》,之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 第五次
1982年,以色列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刺殺(其實沒死,但是從此失去意識了),同年6月以色列宣布出兵黎巴嫩,同流亡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及駐黎敘利亞部隊開戰。戰爭結果為以色列成功地將巴解組織趕出了黎巴嫩,在巴解組織人員分別撤往伊拉克、突尼斯等8個阿拉伯國家後,以軍也逐步撤離,但以色列在黎巴嫩扶持一個傀儡政權的目標未能實現。此次戰爭也叫「黎巴嫩戰爭」。
相關作品
動畫
-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漫畫
遊戲
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