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中戰車
遊戲中的三式中戰車的形象 | |
基本資料 | |
本名 | 三式中戰車 三式中型坦克 |
---|---|
系別 | 日本 |
等級 | II |
街機權重 | 3.3 |
歷史權重 | 3.3 |
類別 | 中型坦克 |
研發費用 | 14000 |
購置費用 | 55000 |
前序載具 | 一式中戰車 |
後序載具 | 四式中戰車 |
75式自走榴彈炮是一輛II級的日本中型坦克,其分房權重為3.3(街機/歷史/全真),於1.65 "Way of the Samurai" 版本被加入遊戲。這是一輛裝備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徑炮的中型坦克。
原型簡介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舊日本帝國用於作為本土防禦「最終決戰兵器」「末日戰車」,也是其在二戰中最後一型量產的坦克。
若是不算上在諾門坎吃下的當頭一棒,那舊日本帝國陸軍在東亞可以說是興風作浪、不可一世了。但在東南亞,情況的確如此順利嗎?在東南亞戰場後期,日本人遭遇了美軍的M4「謝爾曼」這種「重甲猛獸」。日軍驚愕地發現裝備47毫米戰車炮,用於對付M3「斯圖亞特」的九七中戰車改和一式中戰車只有在500米內這種自殺式的距離內開火,才有可能擊穿M4的裝甲,否則就只能聽聽炮彈打在胸上,哦不,裝甲上的響聲。
M4:「好啊,來啊!打在首上甲胸上啊!」
九七中戰車改:開火
「鐺!我們未能擊穿他們的裝甲!」
「這個九七改就是遜啦!」
——某九七改车长
為了逆轉被美軍的M4一路平推的命運,1942年,日本人終於開始「認認真真」地設計一輛與美蘇主流坦克一戰的坦克了——「新式中戰車(甲)」項目。可直到1944年「新式中戰車(甲)」都還沒整出個名堂來……情況危急,捉襟見肘的日軍趕緊上馬了「新式中戰車(丙)」項目,即在一式中戰車的車體設計上設計一型新的坦克作為過渡。
為了快速投產,日本人必須整合手裡所有的資源。從1944年初成立項目到造出原型車,僅用了9個月時間,這在日本可不得不謂是神速了。
「新式中戰車(丙)」,也就是三式中戰車,在設計上直接採用了改進版的一式中戰車車體,將炮塔座圈擴大到1.7米並配上新設計的炮塔。在火力方面,三式中戰車使用了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徑戰車炮。該型號火炮在日軍的測試中打出了500m擊穿80mm裝甲的成績,理論上這數據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裝甲厚度。有意思的是,為了能快速將九十式野炮改造為坦克炮,其全部設計幾乎照抄無誤,據稱火炮的開炮方式都不是腳踏扳機,而是像野戰炮一樣使用拉繩。但由於M4採用的是傾斜裝甲且日軍穿甲彈技術長期落後外加在戰爭末期還有品質每況愈下的嚴重問題,實戰是否能打出這個效果還是個大問題。在炮塔方面,為了可以快速旋轉瞄準,設計師特意設計將方向機設計為電動,但也保留了手搖驅動系統。不過這電動方向機經常出故障,並不算成功。高速設計的一個惡果就是人機功效問題——設計人員沒有考慮如何處理火炮射擊後的廢氣,也就意味着三式中戰車炮塔里沒有抽氣裝置。發射藥燃燒產生的惡臭毒氣會讓人流眼淚與鼻血,在這種滿是毒氣沼氣的空間內一邊被雷普呼吸器官和眼睛一邊戰鬥的情況能否持久作戰也很難說kora。
終於,問題重重的三式中戰在1944年12月獲得量產許可,此時離日本戰敗不足一年。
儘管三式中戰光速開始量產,日本島內的資源嚴重短缺卻極大地拖慢了生產速度,再加上美軍的戰略轟炸,一個月40台戰車的產量都難以保證,這也讓三式中戰車的最終總產量僅僅為杯水車薪的166輛。而由於稀有金屬的缺少,三式中戰的裝甲的質量也是堪憂——據傳日本曾經擔任過戰車兵的著名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回憶,新出廠的戰車表面甚至可以被銼刀用力挫出刮痕。(部分人以此為論據質疑日本過於匱乏資源使得坦克裝甲板省略了表面硬化工藝)
總之,這可悲的166輛三式中戰車作為本土決戰的利器,被優先配發給了戰線最前沿的九州。不過跟預想完全不一樣的是,三式中戰們並沒有迎來血戰與廝殺,相反她們卻在天皇御令之下全部繳械投降。
跟在侵華戰爭、對蘇遠東戰爭和東南亞戰戰役中「名聲赫赫」的九七中戰和九五輕戰等性能更遜的戰車比起來,完全沒有參加過戰役的三式中戰車的確是寂寂無聞,但這並不影響她在遊戲中「大放異彩」才怪。
遊戲數據
Chi-Nu/三式中戰車 | |||
---|---|---|---|
國籍 | 日本 | 載具種類 | 中型坦克 |
載具等級 | 2 | 分房權重 | 3.3 |
購買金額 | 所需研發點 | 14000 | |
載具信息 | |||
最大速度 | 39km/h | 最高速海拔 | |
實用升限 | 迴轉時間 | ||
爬升率 | 起飛滑行距 | ||
武裝方案 | 每秒投射質量 | ||
載具武裝方案 | |||
武器 | 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徑炮、7.7mm機槍 | 裝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