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中战车
游戏中的三式中战车的形象 | |
基本资料 | |
本名 | 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型坦克 |
---|---|
系别 | 日本 |
等级 | II |
街机权重 | 3.3 |
历史权重 | 3.3 |
类别 | 中型坦克 |
研发费用 | 14000 |
购置费用 | 55000 |
前序载具 | 一式中战车 |
后序载具 | 四式中战车 |
75式自走榴弹炮是一辆II级的日本中型坦克,其分房权重为3.3(街机/历史/全真),于1.65 "Way of the Samurai" 版本被加入游戏。这是一辆装备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径炮的中型坦克。
原型简介
三式中战车是二战旧日本帝国用于作为本土防御“最终决战兵器”“末日战车”,也是其在二战中最后一型量产的坦克。
若是不算上在诺门坎吃下的当头一棒,那旧日本帝国陆军在东亚可以说是兴风作浪、不可一世了。但在东南亚,情况的确如此顺利吗?在东南亚战场后期,日本人遭遇了美军的M4“谢尔曼”这种“重甲猛兽”。日军惊愕地发现装备47毫米战车炮,用于对付M3“斯图亚特”的九七中战车改和一式中战车只有在500米内这种自杀式的距离内开火,才有可能击穿M4的装甲,否则就只能听听炮弹打在胸上,哦不,装甲上的响声。
M4:“好啊,来啊!打在首上甲胸上啊!”
九七中战车改:开火
“铛!我们未能击穿他们的装甲!”
“这个九七改就是逊啦!”
——某九七改车长
为了逆转被美军的M4一路平推的命运,1942年,日本人终于开始“认认真真”地设计一辆与美苏主流坦克一战的坦克了——“新式中战车(甲)”项目。可直到1944年“新式中战车(甲)”都还没整出个名堂来……情况危急,捉襟见肘的日军赶紧上马了“新式中战车(丙)”项目,即在一式中战车的车体设计上设计一型新的坦克作为过渡。
为了快速投产,日本人必须整合手里所有的资源。从1944年初成立项目到造出原型车,仅用了9个月时间,这在日本可不得不谓是神速了。
“新式中战车(丙)”,也就是三式中战车,在设计上直接采用了改进版的一式中战车车体,将炮塔座圈扩大到1.7米并配上新设计的炮塔。在火力方面,三式中战车使用了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径战车炮。该型号火炮在日军的测试中打出了500m击穿80mm装甲的成绩,理论上这数据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装甲厚度。有意思的是,为了能快速将九十式野炮改造为坦克炮,其全部设计几乎照抄无误,据称火炮的开炮方式都不是脚踏扳机,而是像野战炮一样使用拉绳。但由于M4采用的是倾斜装甲且日军穿甲弹技术长期落后外加在战争末期还有品质每况愈下的严重问题,实战是否能打出这个效果还是个大问题。在炮塔方面,为了可以快速旋转瞄准,设计师特意设计将方向机设计为电动,但也保留了手摇驱动系统。不过这电动方向机经常出故障,并不算成功。高速设计的一个恶果就是人机功效问题——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如何处理火炮射击后的废气,也就意味着三式中战车炮塔里没有抽气装置。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恶臭毒气会让人流眼泪与鼻血,在这种满是毒气沼气的空间内一边被雷普呼吸器官和眼睛一边战斗的情况能否持久作战也很难说kora。
终于,问题重重的三式中战在1944年12月获得量产许可,此时离日本战败不足一年。
尽管三式中战光速开始量产,日本岛内的资源严重短缺却极大地拖慢了生产速度,再加上美军的战略轰炸,一个月40台战车的产量都难以保证,这也让三式中战车的最终总产量仅仅为杯水车薪的166辆。而由于稀有金属的缺少,三式中战的装甲的质量也是堪忧——据传日本曾经担任过战车兵的著名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回忆,新出厂的战车表面甚至可以被锉刀用力挫出刮痕。(部分人以此为论据质疑日本过于匮乏资源使得坦克装甲板省略了表面硬化工艺)
总之,这可悲的166辆三式中战车作为本土决战的利器,被优先配发给了战线最前沿的九州。不过跟预想完全不一样的是,三式中战们并没有迎来血战与厮杀,相反她们却在天皇御令之下全部缴械投降。
跟在侵华战争、对苏远东战争和东南亚战战役中“名声赫赫”的九七中战和九五轻战等性能更逊的战车比起来,完全没有参加过战役的三式中战车的确是寂寂无闻,但这并不影响她在游戏中“大放异彩”才怪。
游戏数据
Chi-Nu/三式中战车 | |||
---|---|---|---|
国籍 | 日本 | 载具种类 | 中型坦克 |
载具等级 | 2 | 分房权重 | 3.3 |
购买金额 | 所需研发点 | 14000 | |
载具信息 | |||
最大速度 | 39km/h | 最高速海拔 | |
实用升限 | 回转时间 | ||
爬升率 | 起飞滑行距 | ||
武装方案 | 每秒投射质量 | ||
载具武装方案 | |||
武器 | 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径炮、7.7mm机枪 | 装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