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告:【置顶】关于临时开启评论区所有功能的公告(2022.10.22) | 【置顶】关于本站Widget恢复使用的公告
  •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镜像站!如需查看或编辑,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注册账号。
  • 本镜像站和其他萌娘百科的镜像站无关,请注意分别。

四格漫画

贴贴♀百科,万娘皆可贴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贴贴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粉色大猛字.png
猛汉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猛汉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四格漫画01.png
典型的四格漫画(张乐平《三毛从军记》)
基本资料
用语名称 四格漫画
用语出处 自漫画产生而诞生
相关条目 漫画条漫暴漫

四格漫画(日语:4コマ漫画、英语:Yonkoma manga)是一种通过四个格子构成故事情节的漫画形式。一些长篇漫画书中的结尾也会有一些四格漫画,这些漫画一般都当做消遣读物。

简介

来源与发展

世界上的第一部四格漫画是什么早已无从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四格漫画是随着漫画的产生而诞生的。在漫画的不断成熟中,四格漫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四格漫画。

欧美四格漫画
  • 欧美地区的四格漫画以政治讽喻漫画为主,而又有仅有画面没有对白这一显著特点,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埃·奥·卜劳恩于1934~1937所创作的《父与子》。在超级英雄题材为主的欧美漫画市场,四格漫画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但报纸、杂志上频繁出现的四格讽刺漫画还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媒介。
  • 欧美地区在互联网时代发扬光大的另一种四格漫画便是暴走漫画(Rage Comic)。暴走漫画在2007年最早出现在欧美网络论坛4chan上,很快发扬光大,成为互联网上的知名迷因,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另辟蹊径的一种四格漫画模式。
中国四格漫画
  • 在中国的漫画纸质媒体上最为多见的就是四格漫画。在民国时代便开始全国范围内流行的《三毛流浪记》是一代中国人的回忆。在现代四格漫画中,无论是中国大陆的《阿衰》还是港澳台地区的《乌龙院》、《老夫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四格漫画,历经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不衰。中国四格漫画的典型特征便是以搞笑四格漫画为主。
日本四格漫画
  • 日本的四格漫画在《新宝岛》之后便成为了现代日漫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日本最早的四格漫画杂志《Manga Time》早在1982年便由芳文社创刊。从关东大地震时期的《悠闲的父亲》到战后开创日本现代漫画史的《新宝岛》,日本四格漫画通过分镜的运用将四格漫画的表现手法不断拓宽。而就题材方面而言,日本四格漫画的题材多为日常系,也常有冒险等题材。
  • 在《Manga Time Kirara》获得巨大成功后日本四格漫画的题材开始向校园少女生活集中,出现了题材过于单一的情况,虽说这种情况在《Manga Time Kirara Miracle!》创刊后有所缓解,但校园题材较多的现象依旧严重。尽管如此,在系漫画大行其道的今天,日本四格漫画实在算得上是日本漫画界的中流砥柱。

艺术特点

起承转合

《父与子》中起承转合的典型例子

四格漫画的四个格子一般来说代表着“起”、“承”、“转”、“合”,由四个格子完成一整个故事。而这一艺术特点很鲜明地来自中国古典诗歌[1]。但四格漫画在吸收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特点后将其结合于现代影视分镜,使得其发扬光大。以《父与子》其中一话为例子:

第一格中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父亲拎着箱子过检票口)、人物(父亲与检票员),同时带着脚的箱子又为下文的故事矛盾埋了伏笔,是为“起”。第二格中父亲惴惴不安地拎着箱子通过检票口,这是对第一格内容的延续,是为“承”。第三格中检票员注意到了奇怪的箱子,这是这一话四格漫画中的主要矛盾,将故事推向高潮,富有戏剧性,是为“转”。第四格中带着脚的箱子自己走了,留下父亲与检票员,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父亲为了逃票将儿子藏在箱子里,但被发现),画龙点睛,是为“合”。由此可见,“起承转合”这一主要特点在四格漫画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短小精悍

四格漫画受篇幅限制,每一篇作品都尽可能地做到短小精悍,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尤为吃香。同样也是短小精悍的特点让带有对话的四格漫画对话内容较少,阅读难度低,这也使得四格漫画作为消遣读物尤为合适。

局限性

不过,正是由于四格漫画篇幅短小,漫画家很难讲述一个宏大完整的故事,这使得现在的四格漫画大多仅仅将四格作为一种载体,而通过一系列的四个格子来讲述故事,通过这样的方法诞生了诸如《轻音少女》等优秀的四格漫画作品。不过,这样的四格漫画中每一组四格中的“起承转合”大多缺失,但故事性并未丧失,这也是现代四格漫画的重要艺术特点。

典型作品

(待补充)

注释与外部链接

  1. 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初探,王红丽,林朝平,《青年时代》,2017.09
  2. 已于2022年2月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