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紅石竹
“ | 請你熾熱地綻放啊 向未來舒展不屈的花瓣 直到黎明破曉底時分 |
” |
《海邊的紅石竹》是車前草於2022年7月22日投稿,言和演唱的歌曲。
File:海邊的紅石竹-視頻封面.jpg 視頻封面 |
歌曲名稱 |
海邊的紅石竹 |
於2022年7月22日投稿 ,再生數為 -- |
演唱 |
言和 |
UP主 |
車前草 |
連結 |
bilibili |
簡介
《海邊的紅石竹》是車前草於2022年7月22日投稿至bilibili的VOCALOID中文原創歌曲,由言和演唱,截至現在已有 -- 次觀看, -- 人收藏。
本曲與海燕系列有一定關聯。
歌曲
歌詞
紅圍巾散如落英
一片片 隨風凋零在
鐵灰色的海濱
當他們底身影 倒下在文明底槍聲中
緘默的千層樹林 在夜裡也悄然哭泣
紅石竹是抗爭者底鮮血
飄落在苦難的土地宛如傷痕
哺育先祖的海洋啊 請帶走他們不屈的花瓣
去染紅奴役者底黃昏
我帶走紅花底種子
那裡有我們底青春、勞動、戰鬥和愛情
而今我一無所有 只剩那火種埋藏胸中
光陰逝仍搏動不息 等待著再次的甦醒
紅石竹是公社人底鮮血
在遠方苦難的土地發芽生根
明媚如火的繁花啊 黑暗中舒展不屈的花瓣
直到黎明破曉底時分
紅石竹是公社人底鮮血
在每一寸苦難的土地發芽生根
請你熾熱地綻放啊 向未來舒展不屈的花瓣
直到黎明破曉底時分
投稿附言
“ | 「紅石竹是抗爭者的鮮血!」
這首歌的題材取自巴黎公社時期革命家路易斯·米歇爾(Louise Michel)的事跡。米歇爾原是一位教師。 1871年,她投入到了巴黎公社運動中,加入了工人的武裝。她曾守護了蒙馬特高地的工人自發架起的大砲,曾在巴黎的街巷奮不顧身救助傷患,在「五月流血周」舉槍投入保衛公社的街壘戰……在凡爾賽軍事法庭上直接要求對自己處以死刑。 然而真正讓我們動容的是,在米歇爾被流放至新喀里多尼亞島這一法屬殖民地後,她支持了當地土著人民的反殖民地鬥爭。故事就是從這裡展開的。在這裡,時空得以交錯,生命、死亡與抗爭的意義與巴黎的街巷連結在一起。或者說,公社本身就不屬於巴黎,它屬於所有受壓迫的人們。 如題目所言,願以這首歌獻給不朽的巴黎公社以及轟轟烈烈的反殖民主義運動。 為了寫這首歌,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就我(車前草)個人而言,非常努力地提升了自己的編曲技能,希望可以給大家展現出一種「巴黎,但不小布爾喬亞的巴黎」風格+「一些世界民族音樂風格」。幽寂也為了PV而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希望可以展現我們心中的公社的樣子。 這首歌可以說與海燕系列是有一定關聯的。路易斯去世的1905年,聖彼得堡建立了第一個工人蘇維埃組織,莫斯科爆發了起義。海燕的故事正始於那年。雖然這首歌(一如既往地)涉及了死亡,但我卻是懷著對新生的欣喜而將它寫出來的。新的生命會比我們更多一步跨進未來——正如不斷傳承的公社精神——我們終會比當年的他們更接近一個他們甚至無法去構想的未來世界。 所以,讓我們一同向著這個未來奮進吧。 |
” |
——視頻簡介 |
“ | 那麼這裡是作詞和PV(等於是編劇的概念?)~首先再次感謝大家的聆聽,也感謝歲歲言言策劃組的鞭策與照顧w
其實一開始我和草是想說「輕鬆一下寫一首寶塚大裙子風格的歌吧」,但結果認真開始構思,果然還是去寫紅歌了【。那麼說到髮國,想到的一定是巴黎公社。而路易斯·米歇爾又是公社人中的佼佼者,不可思議的「紅色聖女」,是一位帥女人【餵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她同時還是一位反殖民鬥爭的支持者。從巴黎,到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亞,再到返回歐洲,她一生都奔走於人類解放的事業前線,為了真正的自由、正義與尊嚴鬥爭。 因此,我們選擇了以路易斯在新喀里多尼亞的經歷為切入點,從一個文章里提到的「贈予原住民紅圍巾」的軼事寫起。這期間我們看了一個講路易斯的法國電影,其中有一段是卡納克原住民在海邊被法國殖民者射殺的景象,然後切換到女主震驚悲憤的表情。這個畫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因此,我就以「我看見他們死了」為切入點,開始了敘述。 與上一次的《發往春天的電波》不同,我們想要描繪這段異國他鄉的原住民抗爭的歷史,並且將它與不朽的巴黎公社用一條紐帶(紅圍巾,紅石竹)連接起來。因為我相信,如果真正追求全人類的「愛,正義與歡樂」(Le Chiffon Rouge的歌詞),追求一切人民的尊嚴與幸福,那麼顯而易見,反殖民主義就是公社精神的自然發展方向之一,民族自決是紅色理想實現的道路上必經的一步。在國外的那幾年裡,我常常看到殖民地人民的鬥爭,在冷戰結束後被隨意的「洗白」和無害化,最終淪為了「文化多樣性」的資本玩物。在今天的世界上,連某北辰的遺產都可以被隨便玷污和抹殺,那些受苦受難的原住民的歷史,豈不更是隨便被殖民者的後代當小姑娘打扮? 因此,我認為我們每一個聽到過那些歷史的人,都應當記住他們,這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這就是《海邊的紅石竹》誕生的緣由。 除去前面說到的文章,那部電影,以及顯而易見的《巴黎公社詩選》以外,我也參考了一部叫做《羅莎·盧森堡:永遠的玫瑰》的短片(B站有),同時也受到了不少大悲(紅色是憤怒人民的鮮血~)和法國紅歌Le Chiffon Rouge的影響。你知道嗎?米歇爾曾經使用「安灼拉」作為筆名,所以,她是大E的語C【? 創作這首歌曲的過程中,草實在是付出了很多的艱辛,作曲和混音方面有很多都是我們心知肚明「已經早就不在舒適區了」的元素。為了最後的vision,我還找她要了好多,好多,好多的曲繪,實在是非常慚愧。 最後還是要感謝大家的持續聆聽~希望這次的風格嘗試能夠和大家產生共鳴。改天會寫作詞和分鏡的創作筆記的~ |
” |
——幽寂,評論區 |
“ | (以下是縮減版,長版以後發專欄吧……)然而並沒有發幽寂這次真的辛苦了!作為作品的「編劇+導演+動畫」,充分地發揮了一體機的優勢,讓最終效果非常融合且凝鍊。
如幽寂所言,我們想體現的其實並不是對公社的「寫實」,而是一種對公社所延展的未來的可能性的追蹤與追尋。如有觀眾所指出,公社本身並非是自覺地「反殖民」,不如說米歇爾的反殖民思想是她個別思想。但是,正是公社的經歷和思想帶給了她複雜的人生實踐,而這些實踐資料使之思維向著同情殖民地土著人民的方向發展。一場運動只是一個受制於具體時空的產物,它的出現和結束本身就和一系列事物是聯繫起來的。當社員與街壘明信片成為了巴黎的無害文化符號,不妨礙另一個時空中的人們被其鬥爭精神所感召,並為其開啟的歷史持續地添加新的實踐素材,讓某種精神獲得更多的可能性(即便不再冠以其名稱)。 回到創作思路上,我們其實一直想表達的並非歷史,而是歷史與今天、歷史與未來的關聯。當我們在歷史中尋找某種精神的蹤跡時,歷史就回到了我們這些活在當下的人身上。歷史中的他們是封閉的、局限的、已經結束了的,然而我們可以讓他們的生命被擴充、被賦予新的可能性。因此,藉助一些共鳴,讓某種精神生命繼續發展下去,成為了我們的一種追求。固然,作為一首歌的創作宗旨,說這些未免大話;所以我們不妨將其作為更廣闊的人生態度。——賦予那些死去的事物新的生命;給那些具有局限性事物以可能性。 最後,關於「安灼拉的語C」這個形容,我非常喜歡~這次過了很多畫帥女人的癮。晚些會放出曲繪和早期設計概念稿的! |
” |
——車前草,評論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