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娘
基本資料 | |
本名 | 海南省 |
---|---|
別號 | 海南娘、小瓊、瓊娘 |
髮色 | 棕髮 |
瞳色 | 棕瞳 |
萌點 | 蘿莉、中國人、雀斑、蓬鬆發、露臍裝、雙馬尾 |
出身地區 | 中國海南省 |
活動範圍 | 中國 |
所屬團體 | 中國省份擬人 |
親屬或相關人 | |
廣東娘,廣西娘 |
海南娘是中國行政區海南省的擬人化萌娘。
名字來源
「海南」一詞由「南海」演變而來,作為地名最總出現在《北史》和《隋書》「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峒」。
人設介紹
海南娘喜歡喜歡游泳和日光浴,所以喜歡輕便的衣服。
她也喜歡冷飲(尤其最愛「清補涼」)和各種水果,家裡的椰子樹是她最好的夥伴。
因為一年有很多時候面對高溫,所以剪了短髮扎了雙馬尾。不過,怎麼也曬不黑的皮膚卻很讓其他人羨慕。
耐不住寂寞的海南娘近年來總喜歡和各種人接觸,人們通過她了解了中國的最南方,她則通過人們了解了世界。
「來度假吧,今天的陽光很不錯呢~!」 她總是這樣說道。
雖然和廣東娘是鄰居,但不愛講粵語。和福建娘、灣娘可以用方言溝通。
個人信息卡
居住地
位於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北接廣東娘、廣西娘所轄海域,西臨北部灣與越南娘為鄰,東接菲律賓娘所管轄的呂宋島和巴拉望島,南與馬來西亞娘等東南亞國家娘交界。
擁有資源
土地
海南島長約290公里,寬約180公里,環島海岸線長1528公里,面積33920平方公里,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的第二大島,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熱帶區域,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供水系統
地表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輸水管道,地下有大面積的溫泉及礦泉。夏季經常暴雨並且會有颱風和龍捲風經過。
礦產資源
天然氣和鈦礦2種居全國第三位,鋯礦、化肥用灰岩和寶石3種居全國第二位,玻璃用砂礦居全國之冠。此外,煤、石油、黑色金屬產量較大,有色金屬多為小型礦。
森林資源
海南島是因第四紀地殼下陷形成瓊州海峽,與雷州分離,屬大陸島嶼。深受大陸影響,植物與原來相鄰的大陸有著密切的關係。具有熱帶與亞熱帶自然條件的過渡特徵。但是,在地形上海南島與雷州半島被瓊州海峽分隔,植物又有獨特之處。人類開發前熱帶森林覆蓋率占90%以上,但如今已不到15%。
海洋資源
海南島與沿海海島潮間帶生物種類經調查鑑定為6類100科340種,以軟體動物占比例最多。其中可供養殖、增殖海產品種有4大類,近70種。
主要收入渠道
農業
糧食作物是海南種植業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產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山蘭坡稻、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麻類、花生、芝麻、茶等。水果和蔬菜已形成商品型栽培。
工業
北部經濟區,又稱「海口經濟區」,重點發展輕工、食品、橡膠製品、機械電子和第三產業。
南部經濟區,即「三亞經濟圈」,以旅遊業為主導產業,建成國際性旅遊區和高技術產業區。
東部經濟區,又稱「文城經濟圈」,以發展農產品加工、食品、輕紡和儀表工業為主,充分利用僑鄉優勢,發展「三來一補」,以出口為導向,參加東南亞地區的國際分工。
西北部經濟區,又稱「那大經濟區」,以利用天然氣和石油為主,建立石油化工和水產加工基地,並以華南熱作兩院為中心。中後期該區的中心將逐漸轉移到洋浦港。
西南經濟區,又稱「八所經濟圈」,重點發展鋼鐵冶金和水泥建材等重工業。
旅遊業
海南島的熱帶風光及特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此外每年在海南舉辦的賽事活動、企業會議、工作會議、文化展覽、銷售展覽等活動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宰客商。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比重逐步上升。
你不知道的海南娘
劃地黑歷史 |
---|
秦轄地為「南越國」。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在今海南境設有珠崖、儋耳二郡。從此,海南正式列入中國版圖。 唐貞觀元年(627年),設崖州都督府,管領崖州、儋州、振州3個州,12個縣,這是海南最早的統一的行政領導機構。 貞元五年(789年),海南的行政建置增至5個州、23個縣。此後,州縣建置不斷調整。隨後唐朝廷將「漲海」(即今南海諸島)列入政治版圖,劃歸崖州都督府(後為瓊州都督府)管轄。 宋設海南最高行政機構是瓊管安撫司(都監),管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即今南海諸島)。 元設瓊州路安撫司(乾寧軍民安撫司,乾寧安撫司),將「萬里石塘」(即今南海)作為內海,派出著名天文學家、主管全國天文測量工作的同知太史院事郭守敬到西沙進行測量並建立天文據點。 明設瓊州府,統3個州、13個縣。 清晚清時,增設崖州直隸州,但為時僅7年。 宣統三年(1911年),廣東省都督府宣布將西沙群島劃歸瓊崖崖縣管轄。 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瓊崖道、瓊州府的建置,設立瓊崖安撫使和民政總長;撤銷崖州直隸州,將清政府設立崖州直隸州前的行政區域改設為崖縣,不再管轄原崖州直隸州管轄的萬縣、昌化縣、陵水縣、感恩縣4個縣;撤銷儋州,區域改設為儋縣。至此,瓊崖安撫使和民政總長管轄瓊山縣、文昌縣、定安縣、會同縣、樂會縣、澄邁縣、臨高縣、儋縣、萬縣、陵水縣、崖縣、昌化縣、感恩縣13個縣。 民國3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在海南設立瓊崖道,同時變更與外省重名的縣名,改會同縣為瓊東縣,昌化縣為昌江縣,萬縣為萬寧縣。至此,瓊崖道管轄瓊山縣、文昌縣、定安縣、瓊東縣、樂會縣、澄邁縣、臨高縣、儋縣、萬寧縣、陵水縣、崖縣、昌江縣、感恩縣13個縣。 民國24年(1935年),在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地區設立白沙縣、保亭縣、樂東縣3個縣,至此,海南有16個縣的行政建置。 民國25年(1936年),海南劃設為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8年(1939年),日本侵占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同年2月10日,日本侵略軍攻占海口、瓊山,繼而侵入定安、文昌、三亞、榆林、崖城等地,瓊崖淪陷。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侵略軍在海南建立的地方軍政權和偽政權全部解體。 民國38年(1949年)1月21日,設立海南特別行政區,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3月3日,委任陳濟棠為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兼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公署管轄海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群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海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5月1日,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海南各級政權全部解體,海南島解放。 至此,海南娘的轄地範圍基本定型。 |
海南娘奮鬥史
發家黑歷史 |
---|
先秦早在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南島已有人類生息。 距今7000—3000年前,來自中國南方的「駱越人」(百越族的一支)陸續遷入海南島,成為黎族的祖先。他們以氏族部落為生產單位,使用石斧、石磷、石矛和石質或陶質網墜、紡輪等原始工具,從事採集、狩獵和刀耕火種的遊牧農業以及製陶、紡織等原始手工業生產,成為海南史前期原始開發的先驅。 西漢直至西漢初期,海南全島仍處在貧困蒙昧的原始社會狀態。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開郡設縣後,海南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開發。 中原漢族開始向海南島移民,帶來了鐵製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耕作技術,推動了海南島東北部沿海地區的開發。在局部地區完成了農業與畜牧業、家庭手工業的社會分工,確立起封建的生產方式。海南島種植五穀,飼養六畜,某些野生動植物的馴化早於大陸。海南是中國最早的植棉地區之一。在海南古代經濟中成就最大的手工業就是紡織業,自春秋時期至元代一直領先於全國。 唐大陸移民由唐以前的2萬人增至7萬人,海南島的開發範圍逐漸由北部、西部拓展到東部和東南部,從而形成環島開發格局,生產力有明顯的提高,農業呈現出「十月種田,正月收栗,養蠶八度,收稻再度」的生產情景,手工業也達到了一定水平。唐代與波斯、阿拉伯貿易的大發展,使海南島成為國際商船來往的中途補給站和避風場所。 宋海南島的開發開始向中部延伸。漢人為避中原戰亂而大舉南遷,大陸移民達到10萬人以上。 海南島開始引種越南占城稻種,夏種秋收,一年三熟。 元大陸移民已達17萬之多。朝廷實行以安撫為主的治黎新策,使海南島的人口迅速增加,生產力大為提高。元世祖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 年),朝廷兵分4路進軍黎母嶺和五指山區,把600多個黎峒的4萬多人口編入戶籍,並建立黎兵屯田萬戶府,開創了海南屯墾事業的先河。 元初,黃道婆在崖縣學習黎族的紡織技術並傳播到故鄉烏泥徑(今上海涇鎮),對發展中國的紡織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時期,國內沿海一些港口的商船往來海南島日趨增多,商品交換頗為活躍。 明海南島開始進入全面開發的時期。太祖平定海南後,採取多項措施如加強農業、興修水利、發展鹽業等,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大陸移民增至47萬人。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全島耕地面積從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12.62萬公頃增至25.57萬公頃。明末,海南島糧食基本自給,征賦總額「五倍於元代」,僅次於廣州、肇慶,在廣東省居第3位。墟市大大超過宋元時期。 清清初,海南島社會穩定,人口成倍增長,耕地大增,農業、手工業、漁業、鹽業等進一步發展,製糖業遍及全島,採礦業開始出現,商業和對外貿易日趨活躍。 道光年間(1821~1850年),除五指山腹地尚有小塊地方存在原始公社殘餘性質的「合畝制」外,全島基本完成了封建化過程。 清咸豐八年(1858),瓊州被闢為通商口岸,海南島逐漸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爭奪之地。 民國辛亥革命後提倡「振興實業」,華僑經濟崛起,工商業者開始摸索開發之路,瓊屬華僑是中國熱帶作物生產和海南近代工業的開拓者。眾多僑商回瓊投資橡膠生產,為中國大規模發展橡膠墾殖業奠定了基礎。20世紀初期,瓊籍華僑何麟書將橡膠引進海南島種植成功。隨後,又有咖啡、香茅、劍麻、油棕等一批熱帶經濟作物引種成功和資源不斷被發現,出現了初步開發的熱潮。海南開始出現近代工業的萌芽,有了製革、食品、印刷、玻璃等20多種行業。 1939年日軍侵占海南島後,立即以海南「為日本南進政策之基地」的拓島方針,指令軍事性質的日本70多家財團,先後投入6億日元資金,開辦帶有經濟性質的企業154家,重點開發農業、工業、採礦業及交通業等。侵瓊期間(1939~1945年),日軍用軍事手段進行了空前的掠奪性開發,客觀上加快了海南島經濟開發,但對海南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因交通和生活條件的限制,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開發程度落後於海南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8年4月海南島成為享受優惠政策的經濟特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