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
本條目全部或部分內容原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頁面早戀,依 CC BY-SA 3.0 授權引入;原貢獻者可以在這裡看到。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早戀 |
---|---|
用語出處 | 現實 |
相關條目 | 暗戀、愛情 |
早戀,指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和他人建立戀愛關係或其對他人感到愛意的行為。
簡介
需指出,這一名詞及其定義都屬於中國特色,一般認為未滿
自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在中國大陸正式實施以及後續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放開以來,這一詞的出鏡頻率正不斷下降。
理所應當的,高齡少子化的出鏡越來越頻繁了。
現代中國與其他
在西方和其他推行自由主義教育的國家,或即便是某些教育方針較保守的國家,十幾歲的孩子談戀愛,接吻、擁抱都被視為正常的行為。只要未有發生婚前性行為或導致少女懷孕,即使是保守的信奉宗教的家庭通常也不會限制十六歲以上的高中生談戀愛。近年雖有一些國家的宗教界人士針對婚前性行為提出異議,但提倡的僅是婚前守貞運動,並非禁止青少年戀愛。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自由國家,「早戀」一詞並不存在,或許是由於奉行自由主義的國家的教育風氣更為科學、理性,絕大多數外國教育家與一般民眾都認為中國學校嚴格限制學生戀愛是非常不可理解的。
在中國歷史上的某些時期,青年之間的戀愛,則是不論何種年紀,都是不被允許的。如在新中國早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凡談情說愛都會被扣上「小布爾喬亞情調」「黃色思想」的帽子,而不並非只有早戀被認為是不好的。
中國之所以會有「早戀」的概念並有許多人反對早戀,原因之一如上所述,是早期「革命時代」文革式思想的流毒。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男女授受不親」之中國封建保守思想,以及中國極度扭曲的填鴨式應試教育完全擠占了青少年學生的課餘生活,使其無暇也無力在維持戀愛的同時兼顧學業。這也是家長們反對「早戀」的主要原因。
反對「早戀」,本質上就是反對現代自由戀愛觀和無視青少年的基本權利,是一種非人道的行為。
支持
一些態度較為開明的家長和素質教育主義者都會支持早戀,因為戀愛是青少年的人權和自由,一些教育學家、家長、學生認為早戀有以下益處:
-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能力。
- 熟悉與學習戀愛,為將來的戀愛打下基礎。
- 滿足青少年渴望接近異性的心理,擁有情感上的寄託,使精神不感到空虛。
- 緩解學習和生活的壓力,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
- 培養對他人,尤其是對性伴侶的鑑別能力。
- 較成年人的戀愛而言,早戀顯得更為純潔,較少涉及性愛和利益。
- 早戀為許多文化產物提供了了靈感,如一些言情小說、動漫與戀愛題材電子遊戲。
- 緩解學習的壓力
反對
早戀難以得到中國官方應試教育界和思想較為保守的家長們舊時代的產物的認可,還被稱作是「早戀」,下面是一些應試教育者歸納出的一些危害:
- 影響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使得青少年無法成為應試教育標準下的「人才」。
- 給予青少年更多的自由與空間,使青少年變得難以管理,有違應試教育的初衷。
- 早戀與過早發生性行為相關,過早發生性行為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保守思想不允許男女談戀愛,早戀行為更是違背了這種傳統保守的思想。
這些早戀的反對者還給出了下列避免早戀的方法:
- 要克服阻礙學習成績的不良因素,端正好好學習的思想態度。
- 自覺地約束自己,減少性對自己的刺激或誘惑。
- 在師長的指導下,加強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培養。
|
注釋
- 孫雲曉、張引墨《藏在書包裡的玫瑰》,北京出版社,2004年 ISBN 7-200-05131-4
- 王曉春. 早戀:怎麼看?怎麼辦?.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ISBN 978750418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