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布袋戏 |
---|---|
其他表述 | 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掌中戏、偶动画 |
用语出处 | 中国闽南地区 |
相关条目 | 特摄剧、网剧 |
布袋戏是一种民间戏曲表演艺术形式,也是ACG泛文化作品类型的一种。
简介
布袋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用布偶来进行舞台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发源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布袋戏(不限于霹雳、金光、天宇、神魔等)的粉丝一般自称或互称“道友”。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的通称。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布袋戏的历史相当久远,中国古籍《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朝宫廷宴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不过,就现今被人熟悉的传统布袋戏而言,该戏种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一种说法是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间,福建龙溪县的落第秀才孙巧仁所创。17世纪中期,布袋戏已于闽南相当受欢迎,亦出现了类似肩担戏的模式。所谓肩担戏乃是由演出者肩担戏箱与舞台。至一定地点后,搭好简易舞台后,操纵者躲在布帏下,肩上简易木架舞台即成为人偶演出戏台。至18世纪,根据演出场所的不同,布袋戏不但出现职业团体,还视演出地点,分为室外演出的野台戏与在剧院演出的内台戏。其中,野台戏是戏班应邀请到各地演出,后来渐渐变成以迎神谢神祝寿为目的的表演,布景较为简单,演出人员也较少。
在60年代后期,电视布袋戏开始盛行。此种将戏台架设于电视摄影棚,于棚内演出的布袋戏戏种,盛行于台湾。演出媒介及场所甚至还延展到1990年代之后的有线电视、录像带、电影、光碟及多媒体。
如今,布袋戏已经成为ACGN泛文化作品类型的一种,并被冠上了“偶动漫”这个新的名字。在b站举办的动画人气角色大赏中,布袋戏作品也拥有了参赛资格。这在以前仅仅被定位为“电视剧”的时候是没有参赛权的。时代的发展见证了我们对作品多样化的包容。
典型作品
- 《大名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2年上映的布袋木偶戏。
- 《霹雳布袋戏》
- 《金光布袋戏》
- 《天宇布袋戏》
- 《神魔布袋戏》
- 《圣章布袋戏》
- 《新世纪布袋戏》(域界系列)
- 《巨登布袋戏》
- 《沈明正布袋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