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
本条目介绍的是《地铁》系列组织。关于红线的其他含义,请见“红线”。 |
---|
基本资料 | |
组织名称 | 红线(Red Line) |
---|---|
组织别名 | 红军 |
组织种类 | 极权主义左翼 |
组织领导人 | 马克西姆·莫斯科伏 |
组织人数 | 约15000人 |
登场作品 | 《地铁2033》系列 |
“ | 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思想。 | ” |
——帕维尔对阿尔乔姆说 |
红线是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创作后启示录的小说《地铁》系列和与之同名的第一人称生存恐怖射击游戏中的重要势力。
简介
“红线”(俄文:Красная Линия)是核战后莫斯科地铁里的左翼极权主义派系,由有着新托洛茨基主义和新斯大林主义混合意识形态的莫斯科地铁新共产党主席及总书记马克西姆•莫斯科伏(Maxim Moskvin)所领导。红线依托着全莫斯科地铁所拥有的最多人口(约15000人)保持了无与伦比的庞大军事实力以及数量众多的地铁站。一直与第四帝国(Fourth Reich)这一势力规模很小、但装备上更先进的右翼法西斯政权处于永久冲突之中。在红线管辖的势力范围中,为防止法西斯渗透,政治镇压和思想灌输被认为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已然成为红线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名称由来
在战前的日常用语中,不同的地下铁路线路的称呼是依照它们在线路图上的颜色而决定,而莫斯科地铁的索科利尼基线始终被描绘为亮红色。加上地铁里红线的伪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红色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很好地解释了这个名字末日般的起源。
势力范围
在经历多次领土冲突后,“红线”积极地开始与汉莎联盟进行贸易。尽管地铁隧道的全部电气化,但地铁站不时会出现饥荒问题。虽然“红线”占领的地铁站能够生产大量的食物和武器,但大多在与第四帝国的冲突中消耗殆尽。
直至《地铁:最后的曙光》,属于“红线”管辖的地铁站有:体育场站、伏龙芝站、克鲁泡特金站、革命广场站、剧院站、猎人商行站、卢比扬卡站、清塘站、红门站、共青团站、丽村站、索科尔尼基站、革新广场站、切尔基佐沃站、波德别利斯基大街站。
意识形态
“红线”声称要促进阶级平等、共同共有制及反资本主义。从书面来看,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应该平等地与每个人分享,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有权获得食物、水和住房。正如帕维尔·莫洛佐夫(Pavel Morozov)所讲的,“红线”的社会严格遵循: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思想,以确保“红线”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目标。帕维尔也提到,秩序和管制要比个人自由更重要,必须让他们的信仰经得起考验。
然而事实上对大多数居民来说,“红线”管辖的地铁站里生活是艰苦的,他们所实行的是残酷的集权型警察体制。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经常短缺,居民拿着微薄的工资被压榨超负荷劳动。装备精良的士兵在“红线”控制下的哨所巡逻,以维持法律和秩序防止叛乱,而征召的新兵则部署在前线作战。
那些不尊重士兵,或者在错误的时间待在错误的地点的居民,会被逮捕并送往用作政治监狱的老克格勃秘密总部——卢比扬卡地铁站。关于卢比扬卡地铁站的常见说法是“去卢比扬卡的车票是单程的”,这暗示所有去那的人要么被强制劳动、被折磨致死,要么被直接处决。这些规则和政策导致大量居民逃离红线,给其他派别造成难民危机。
轶事
红线起源自战前俄罗斯的左翼政党,也就是我们现实中的、费拉不堪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