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告:【置顶】关于临时开启评论区所有功能的公告(2022.10.22) | 【置顶】关于本站Widget恢复使用的公告
  •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镜像站!如需查看或编辑,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注册账号。
  • 本镜像站和其他萌娘百科的镜像站无关,请注意分别。

模板:TemplateAsyncLoad/碧藍航線胡德角色原型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設計過程

海軍上將級最初是1915年皇家海軍獲批預算設計的新型高速戰列艦,其意圖是對包括費舍爾在內皇家海軍高層所期望中的所謂「融合艦」,亦即具有足夠均衡的防護、重火力和高航速,能夠融合傳統無畏艦和戰列巡洋艦優點的所謂「完美高速戰列艦」設計的再次嘗試。其設計要求擁有與伊麗莎白女王級相當的武備和航速,但根據最新的經驗建議和試驗結果,對艦型和防護措施進行全面修改以提升適航性和生存力,改進項目包括全面增加干舷、減少吃水深度,將炮廓式副炮全面取消並改為炮塔等。

但在1916年1月,傑利科和貝蒂審查了方案後認為,皇家海軍並不缺少戰列艦,但缺少能夠有效執行護衛和遠洋巡邏任務的巡洋艦,尤其是戰列巡洋艦。其時德國的瓦肯森級戰列巡洋艦已經開始建造,且有傳言聲稱其航速30節、配備15.2英寸(386毫米)主炮,傑利科和貝蒂都非常擔心自己麾下僅有12英寸或13.5英寸主炮、最大航速僅有28節的老式戰列巡洋艦在面對德國新艦時,將在機動性和火力上都被完全壓倒。此時兩艘聲望級戰巡和勇敢級輕型戰巡已經在規劃或建造途中,但貝蒂認為這還不夠,尤其是他和傑利科都對過度輕量化的勇敢級的設計有效性深表懷疑,因此希望皇家海軍能夠將海軍上將級設計成足以匹敵德軍新艦的新型戰列巡洋艦。

1916年2月1日,海軍造艦總監(DNC)遞交了改為戰列巡洋艦的新方案,通過適當削減裝甲,同時拉長艦型以減少阻力、騰出空間安裝更大功率主機,將其提高航速轉變為戰列巡洋艦。這一版本有兩個方案,均配備15寸主炮以匹敵德軍新艦。方案1為相對傳統的艦型和輪機設計,方案2則採用改進艦型和已在勇敢級上成功採用的小水管鍋爐,從而相比方案1節約了3,500噸排水量的同時反而增加了0.5節航速。

海軍高層對方案2表現出更大興趣,在此基礎上DNC進一步衍生出方案3-6,通過進一步加強主機將航速增加到32節以確保壓制德國新型戰列巡洋艦,並在不同的方案中分別配備了不同數量的15英寸(381毫米)和18英寸(457毫米)主炮——這是應傑里科希望獲得比15英寸口徑更大主炮以壓制德艦15.2英寸艦炮的要求而設計的。但因18英寸主炮此時尚在研製階段,且預期將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量產,最終海軍部決定選定使用15英寸主炮、32節高航速的方案3。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副炮和其他細節設計布局之後,海軍部於4月7日正式批准海軍上將級的最終設計方案,並在4月19日和6月13日分別將四艘該級艦的建造合同分別授予約翰-布朗、卡末爾-萊爾德、費爾柴爾德和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四家造船廠,命名為「胡德」、「豪」、「羅德尼」和「安森」號。

胡德的龍骨安放於1916年5月31日,也在同一日,爆發了著名的日德蘭海戰。在海戰中,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暴露出嚴重的防護缺陷,並因此遭受了慘重損失。6月,海軍部召開總結會議,會上貝蒂和傑利科根據自己指揮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對新型戰列巡洋艦的防護設計提出了新的建議,並決定依照此修改海軍上將級的設計方案。改進方案對海軍上將級的水平防護進行了全面強化,使其排水量顯著增加,並一度被重新歸為高速戰列艦;但是此後皇家海軍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總結又對海軍上將級的防護裝甲進行了調整並去除了一些顯著過剩的部分,從而減少了空重的增加,並使得改進後的海軍上將級仍可維持30節最高航速,儘管這一時期的設計方案調整受到傑利科和貝蒂的持續質疑。

1917年3月9日,由於胡德的建造進度很快,而其他幾艘同級艦的進度因設計修改而顯著拖延,海軍部最終決定停止另3艘海軍上將級的建造,以騰出資源建造護航和反潛艦船及商船,應對德國U艇愈發猖獗的破交攻勢。幸運的是,也由於胡德的建造起到的威懾作用,海軍上將級原定的假想敵——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因設計修改而同樣無一建成;同期德國建造的新型戰列巡洋艦最終僅建成興登堡號一艦,其配備了12英寸主炮、航速27.5節,與同期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水平相當,但防護接近於海軍上將級。

胡德在1918年8月22日下水,由霍勒斯·胡德少將(塞繆爾·胡德曾孫)的遺孀艾倫·尼克爾森舉行擲瓶禮霍勒斯少將在日德蘭海戰中指揮無敵號戰列巡洋艦時因彈藥庫殉爆而與艦同沉,厄運傳遞可能性微存。胡德於1920年5月15日服役,在隨後的20年內,都是皇家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艦,直到俾斯麥號建成。在其建成時海軍部仍將其歸類為戰列巡洋艦,但由於其火力和防護水平都已與同時代戰列艦所相當,因此DNC在設計時將其稱為「高速戰列艦」。

儘管貝蒂一直擔憂德國新艦的優勢並不斷要求海軍部繼續建造海軍上將級的另3艦,但最終因戰時內閣不再批准預算,在1919年2月27日,海軍上將級的後續艦建造被正式宣布取消,胡德號也由此成為唯一建成的海軍上將級戰列巡洋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胡德也是皇家海軍最後建成的戰列巡洋艦儘管英王喬治五世級和前衛級無論在設計時和實際運用中都被稱為實質上的戰列巡洋艦

作為皇家海軍力量象徵的胡德(1924年)

HMS Hood.jpg

設計與改裝

胡德建成時性能參數
  • 排水量:43,350噸(標準);47,430 噸(滿載)
  • 尺寸:長262.3米,最大寬度31.8米,滿載吃水9.8米
  • 主機:24台亞羅小水管鍋爐,驅動布朗-寇蒂斯齒輪傳動渦輪機。4軸推進,額定功率144,000馬力,額定航速31節
  • 續航力:搭載3,980噸燃油,20節高速巡航航程9,870千米;14節巡航速度最大航程13,900千米
  • 定員:長期在1,300-1,400人左右變動
  • 主炮:4座雙聯裝BL 15英寸(381毫米)Mk.1艦炮
  • 副炮:12座單聯裝BL 5.5英寸(140毫米)Mk.1艦炮
  • 防空火力:4座QF 4英寸(105毫米)Mk.5高射炮
  • 其他武器:6具21英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 主要防護:主裝甲帶6-12英寸(152-305毫米);甲板水平裝甲0.75-3英寸(19-76毫米);艦內艙壁防護4-5英寸(105-127毫米)
  • 炮座和上層建築防護:炮座裝甲5-12英寸(127-305毫米);炮塔裝甲11-15英寸(279-381毫米);司令塔防護9-11英寸(229-279毫米)
  • 艦載機:1架水上偵察機

由於設計過程中增加航速和防護措施導致的增重,胡德號最終建成時的滿載排水量達到47,430噸,使其成為當時最大的主力艦。雖然結構重量大幅增加,但胡德高幹舷、淺吃水的初始設計仍然確保了其有極其良好的適航性,滿載穩心高度為1.3米,使其在高海況下的橫搖很少且穩定,有利於主炮射擊。

儘管如此,持續的增重導致胡德的滿載吃水比設計增加了1.2米,導致其實際服役干舷高度並不理想,尤其是艦艉甲板干舷極低,在海況較差時、尤其是在全速航行時極易上浪並導致尾艙進水半潮石既視感,使得艦上水兵生活狀況不甚如意,潮濕的環境更造成肺結核發病率居高不下。由此胡德也有了「皇家海軍最大的潛艇」的綽號。

胡德的主機充分利用了勇敢級的成功經驗,為24台亞羅小水管鍋爐,通過齒輪傳動布朗-寇蒂斯渦輪機驅動螺旋槳,4軸推進。主機設計額定功率為144,000馬力,對應設計航速為31節;但在海試中,胡德的主機則達到了高達151,280馬力的實測輸出功率和32.07節的實測航速。

胡德的主炮為4座雙聯裝共8門42倍徑BL 15英寸(381毫米)Mk.1艦炮,液壓驅動炮塔可獨立升降,仰角範圍-5~+30°。在最大仰角時,發射1,920磅/870千克重彈,最大射程為27.6千米。每門主炮備彈120發,共960發。

在建成時,胡德的副炮為12座備彈200發的單聯裝50倍徑BL 5.5英寸(140毫米)Mk.1艦炮。之前的皇家海軍無畏艦仍部分保留炮廓式副炮設計,在實際運用中,炮廓式副炮暴露出一系列如炮廓開口高度較低,導致變相降低了艦船側舷干舷高度從而影響適航性、在側舷上開大面積開口顯著影響防護等弱點,於是海軍上將級在設計時就被要求完全取消炮廓式副炮,所有副炮均採用炮塔式布置。胡德將副炮炮塔的位置挪到上層甲板,從而顯著減少了高海況下副炮的上浪程度,不僅完全消除了炮廓開口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得以確保副炮即便在惡劣海況下也能正常射擊。副炮彈重82磅/37千克,最大射程16.7千米。在1939-1940年的改裝中,胡德的所有副炮被更換為7座新的雙聯裝QF 4英寸(105毫米)Mk.16高平兩用炮。

由於建成時仍是一戰戰後,與當時建造的所有主力艦一樣,胡德的防空火力較為薄弱,僅包括四座單聯裝QF 4英寸(105毫米)Mk.5高射炮。從30年代起,胡德陸續接受防空火力強化的相關改裝,最終在1937年前後將所有QF 4英寸Mk.5艦炮拆除,更換為3座八聯裝40毫米砰砰炮及5座4聯裝12.7毫米維克斯高射機槍,與上述改裝後的高平兩用副炮一同組成新的防空火力網。此外在1940年,胡德還加裝了5座20管76毫米防空火箭發射器,這種獨特的武器會在發射後布撒大量由降落傘吊掛的長繫繩,繫繩末端是高爆炸藥。當來襲飛機撞上繫繩之後,就會被繫繩纏住,最終觸發末端的炸藥並將其擊落。儘管這種武器甚少取得直接擊落戰果,但至少作為防空彈幕驅趕敵機的效果還是相當好的雖然大多數時候繩幕擋到自己高炮瞄準的情況更多一些

在建造時,胡德還裝備了2具水下和4具水上21英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Mk.4魚雷,備雷28條。兩組雙聯裝水上發射管位於靠近艉部的艦舯位置,而水下發射管則位於A炮塔彈藥庫前方。由於魚雷在主力艦交戰中作用不大,後來的改裝中很快將水下發射管拆除,僅保留水上發射管用作訓練。

胡德主炮的兩座火控塔/觀瞄平台分別位於司令塔前上方和主桅頂部,建造時分別配備一具30英尺/9.1米和15英尺/4.6米測距儀。副炮火控系統設置在司令塔兩側,配備9英尺/2.7米測距儀。1927年加裝了兩個額外的副炮火控平台作為備份。此外還配備了三個魚雷火控台,其中2座位於艦舯、1座位於艦艉,配有15英尺測距儀。艦艉火控台隨着魚雷發射管的拆除很快也被一併拆除。

高射炮最初由安裝在艦艉的一座2米高角測距儀控制,隨後在1929-1931年的改裝中在後探照燈平台上安裝了一座HACS Mk.1高射火控裝置。1936年的小幅修改將HACS和砰砰炮的火控裝置與副炮備用測距儀的位置進行了對調。1938年的改裝用更新的HACS Mk.3更換了Mk.1型,並加裝了另外兩座HACS火控裝置。1941年的最後一次改裝中,胡德的火控系統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升級,裝備了284型炮瞄雷達和279型對空預警雷達,但未來得及加裝279型雷達的接收機天線,導致其實際上無法運作。

在海軍上將級的最初定稿方案中,防護設計基於虎級戰列巡洋艦的方案,採用8英寸(203毫米)的水線主裝甲帶,並外傾12度。很明顯,這種防護設計僅考慮到水平着彈的防護能力,而幾乎沒有考慮垂直防護,而且因擴大了暴露甲板面積,實際上垂直防護問題甚至更嚴重了。這一點在日德蘭海戰中也得到了證明。因此,在上文提到的重新設計中,胡德的裝甲防護被整體加強,在1917年底胡德接近完工時,又利用200噸設計預留噸位強化了炮塔、提彈井和彈藥庫艙壁的防護。這些改動最終讓整船的排水量增加了5,000噸。最終建成時胡德的裝甲重量占其排水量的33%,這顯著高於同時期英國戰列巡洋艦,但仍低於德國主力艦的常見數字,如興登堡號的這一數據是36%。

即便如此,胡德的防護水平仍然受到擔憂,因為通過用15英寸穿甲彈對胡德船體的模型進行實彈射擊檢驗表明,15英寸穿甲彈仍然可能在水平角度擊穿胡德主裝甲帶的7寸最厚處,以及在垂直角度擊穿主甲板的2英寸垂直防護裝甲。實際上在那時就已經對胡德的彈藥庫防護提出改進建議,將前後主彈藥庫的防護裝甲增厚到5-6英寸,增重則通過削減魚雷火控台和魚雷室的裝甲來補償老阿姨離躲過殉爆僅一念之差。雖然魚雷室的裝甲的確被去掉了,但彈藥庫的強化裝甲因測試進度拖沓卻從未加裝,最終在1931年的改裝中又把魚雷室的裝甲裝了回去。

此外,胡德最初的垂直防護設計也存在缺陷:她通過在最上層、主甲板和下層甲板分別安裝三層2寸垂直防護裝甲來進行防護,並企圖讓垂直角度落彈儘可能在撞擊到最上層甲板的裝甲時就被引爆,以將爆炸能量隔絕在船體之外。對於一戰時的高爆彈這是有用的尤其是RN一碰就炸的苦味酸HE,但在一戰後延時引信的出現顯然讓這一設計相比常規的裝甲主甲板有效性大大降低。於是在建造的晚期,胡德將主甲板的2寸垂直裝甲加強到3寸,並削減了4門副炮及其供彈機構以抵消增重影響。

總體來說,即便在大幅加強後,胡德的防護水平雖然處於20年代的頂尖水平,但到了30年代乃至二戰時顯然就已經不足以應對新出現的大於15英寸口徑艦炮的攻擊。這也是胡德雖然在建成時被認為是高速戰列艦,但在後來的服役中則仍然作為戰列巡洋艦使用的原因。當然我們可以預計,如果皇家海軍擁有足夠的戰巡或高速戰列艦兵力,胡德很可能將在其服役期間騰出機會經歷進一步包括防護強化在內的現代化改裝以做出應對,但歷史沒有如果。作為當時皇家海軍航速足以追擊俾斯麥號的最強大主力艦,胡德在1941年5月的那天,並沒有別的選擇。

像許多一戰期間建造的主力艦一樣,在最初建成時,胡德搭載了水上偵察機,通過B(二號)和X(三號)炮塔頂部加裝的起飛平台起降。在1929-1931年的改裝過程中,X炮塔上的起飛平台被移除,轉而在艦艉安裝了起重機和彈射器用於放飛和回收水機。但此後的運作很快就證明由於艦艉上浪,艦載機彈射器在高海況下幾乎無法使用,再加上此時主力艦的艦載水偵已經不再必要,最終在1932年胡德拆除了所有航空設施。

服役歷史

服役後不久,胡德就成為了大西洋艦隊戰列巡洋艦中隊的旗艦。1923年9月,胡德和反擊與第1輕巡洋艦中隊組成編隊,出發進行環球航行,自西向東經過了巴拿馬運河。這次航行旨在向英國各個自治領展現皇家海軍的強大,提醒他們對於英國海上霸權的依賴性,以鼓勵他們為英國提供資金,艦艇和設施。艦隊在10個月的航行後於1924年9月返回母港。之後胡德每年參加地中海艦隊的演習,這個慣例一直維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從1929年5月到1931年3月,胡德接受了第一次大規模改裝,隨後又在3月31日至5月10日在樸茨茅斯進行了另一次較小的改裝,也因此缺席今年的地中海艦隊演習,轉而作為旗艦率領戰列巡洋艦中隊在加勒比海進行巡邏。

1935年1月23日,胡德在前往直布羅陀例行參加地中海演習時,在西班牙沿海與同樣前來參加演習的聲望意外相撞,隨後兩艦均被迫返回樸茨茅斯接受大修。這一撞胡德將螺旋槳碎片嵌入了聲望,並成為胡德最終最難得的艦身遺物。經過此次補魔之後胡德正式轉職幸運E,聲望則幸運極高,成為皇家海軍唯一活到戰後的戰巡……次年8月,結束大修的胡德參加了紀念喬治五世繼位暨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成立25周年的海上閱艦式。

由於胡德在很長時間內都是皇家海軍戰鬥力最強的高速主力艦,作為新銳戰列巡洋艦僅有的獨苗,她在服役後長達近20年的時間內幾乎未曾入塢大修過,一直保持在高強度現役狀態並不斷進行演習,這使得她的艦況迅速老化。到上世紀30年代中葉,胡德的整套蒸汽管道與冷凝器系統已經嚴重老化,以至於艦員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熱水用於日常洗漱和洗澡,甚至不足以在冷天裡熱飯菜;同時,蒸汽管道的老化也降低了主機的可用輸出,使她的最大航速下降到29節。

隨着其他在一戰時期建造的戰列巡洋艦陸續接受大規模現代化改裝,胡德原定也將在1941年入塢進行姍姍來遲的大改。這次改裝的預定內容包括:更換新的、更輕的鍋爐和主機;將副炮更換為8座雙聯裝5.25英寸(133毫米)艦炮;將高射火力加強到6座八聯裝40毫米砰砰炮;拆除5寸上部裝甲,加強甲板水平裝甲;拆除所有魚雷發射管,重新加裝水機彈射器;重建整個司令塔和上層建築,更換為類似聲望級的新寫字樓設計。但不幸的是,二戰的爆發打亂了這一計劃,胡德最終也未能迎來這次大修。

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5月,在不斷進行小規模改裝的同時,胡德被部署到本土艦隊戰列巡洋艦中隊。當戰爭爆發時,胡德被部署在冰島和法羅群島附近,她的任務是保護商船隊,並阻止德國偽裝巡洋艦和破襲艦隊突破封鎖進入大西洋。1939年9月,本土艦隊出發前往接應因受損正在返回的矛魚號潛艇,途中被德國空軍KG 26和KG 30轟炸機聯隊的Ju 88轟炸機群發現,胡德被一枚250千克炸彈命中左舷防魚雷鼓包並損壞了冷凝器,對其已老化不堪的輪機系統進一步雪上加霜。到1940年時,由於輪機系統嚴重老化,胡德的最大航速進一步下跌到僅有26.5節,被迫於4月4日至6月12日再度入塢進行維修,以恢復航速。

1940年6月18日,完成輪機系統修復的胡德重新出港,加入皇家方舟號所屬的H艦隊並成為旗艦,在7月參與了米爾斯克比爾港海戰:法國投降後,英國海軍部要求法國交出麾下的艦艇或將其駛往中立港以防止她們落入納粹手中維希法國:我TM……,法國方面拒絕後,皇家海軍隨即向港內的法國艦艇開火。在這次交戰中胡德的15英寸主炮四次擊中敦刻爾克號,造成該艦被迫擱淺;胡德自己也被敦刻爾克的330毫米主炮反擊打出跨射,但僅近失彈造成2人受傷。在交戰中敦刻爾克的姐妹艦斯特拉斯堡號趁亂出港逃往土倫港,胡德和輕巡洋艦隨即加速追擊,但在持續追擊兩個小時後一艘法國護航艦抓住機會對胡德進行了魚雷齊射,胡德因躲避魚雷而跑壞了一台渦輪機的傳動齒輪,被迫放棄追逐。

8月10日,胡德返回斯卡帕灣,並由聲望接替H艦隊旗艦職務,隨後進行了短暫維修。9月13日,胡德與納爾遜羅德尼一同被部署到羅斯郡,作為對可能的德國艦隊入侵的預防措施。很快這一潛在威脅被解除,隨後胡德重新作為戰列巡洋艦開始執行遠程巡邏和截擊任務。10月28日和12月24日,胡德兩度出擊攔截舍爾海軍上將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但都無功而返。1941年1月,無事可做的胡德再次開始維修主機聲望:現在誰才是HMS維修號啊(惱),一直持續到3月。即便在大修後,胡德的主機狀況仍然很差,但由於此時皇家海軍極缺戰列巡洋艦,因此直到實質上能夠行使戰列巡洋艦職能的新型高速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服役之前,胡德都不得不繼續作為皇家海軍最強的戰列巡洋艦留在一線。

3月中旬,完成維修的胡德再度出航,企圖攔截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兩姐妹,但沒有成功。最終在巡邏兩個月後,胡德於5月返回斯卡帕灣。

光榮(6月):老阿姨!救我口牙!!!

胡德:光榮?(無關心)

丹麥海峽海戰

1941年5月,俾斯麥號歐根親王號出航發起「萊茵演習」行動,目標為進入北大西洋並破壞美英之間的商船航線。胡德隨即在蘭斯洛特·霍蘭德中將的指揮下,和新近服役的威爾士親王號一同出發追擊,意圖在德艦進入大西洋開始攻擊盟軍商船隊之前將其攔截。考慮到此時威爾士親王號甚至還未完成海試,船員也未充分合練可見皇家海軍當時到底是有多缺戰列巡洋艦,因此決定將胡德作為旗艦,並由胡德率先發起攻擊。儘管如此,考慮到胡德的老舊艦況和作為戰列巡洋艦天生防護較為欠缺的問題,後方指揮的皇家海軍高層,主要是約翰·托維勳爵,曾一度考慮過建議霍蘭德上將將威爾士親王號移動到胡德號前方,依靠後者在當時是條約高速戰列艦中最好的防護水平吸引火力以保護胡德號。但他最終認為這種對前線指揮官下達的微操指令並不合適,因此沒有發布命令千古完人(空一格):娘希匹?

5月23日夜,由弗雷德里克·沃克少將指揮前出偵察的諾福克號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在丹麥海峽發現了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得益於薩福克號新加裝的雷達,兩艦在與俾斯麥號接觸並引發短暫交火後立即釋放煙幕撤出視距範圍,此後一直以雷達保持對德艦的視距外追蹤,並將位置情報發給正在趕來截擊的胡德和威爾士親王。

24日凌晨,在巡洋艦的情報協助下,胡德和威爾士親王在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追上了俾斯麥號。但由於薩福克號失去與俾斯麥號的雷達接觸,霍蘭德中將原定的依靠諾福克號報告的俾斯麥號位置、在當地時間23日22時(常見的記錄中使用的是船上時,比當地時間快4小時。下文時間均為當地時間)藉助暮色(由於高緯度,當地日落時間約為21:30-21:50)自西面悄悄接近俾斯麥號發起攻擊的計劃被打亂。23時,薩福克號終於重新用雷達鎖定了俾斯麥號,此時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正以220度航向向南航行。霍蘭德中將發現自己正與俾斯麥號近乎同向同速平行航行日德蘭冥場面,而且自己位於東側而不是最初計劃的西側——這不是他所期望的,側舷戰列線交戰將進一步暴露胡德防護上的弱點,且原本企圖藉助暮色掩護自身的局面將完全反轉。儘管如此,他還是下令提速到28節並向右轉至280度,迅速接近德艦。

1時35分,威爾士親王號報告目視德艦,隨即霍蘭德中將下令艦隊進一步右轉到300度,以80度的航向角近乎垂直地高速沖向德艦;10分鐘後,俾斯麥號也目視發現了英艦的煤煙。實際上,早在此之前,歐根親王號的水聽器就已聽到來自東南方向的高速螺旋槳聲。此時霍蘭德有兩個選擇:重新轉向保持距離,等待薩福克號跟上來,然後繼續保持對俾斯麥號的雷達鎖定和追蹤,直到後方的英王喬治五世號和其他主力艦也趕上來一同加入戰鬥;抑或,見敵必戰,抓住戰機,立即開火。

霍蘭德上將選擇了後者。1時52分,胡德向領頭的德艦開火,標誌着丹麥海峽海戰正式打響。此時雙方距離約24.5千米。霍蘭德上將最初以為領頭德艦是俾斯麥號,但他不知道的是,俾斯麥號的雷達此前在與薩福克號和諾福克號交火的時候被開火震壞,因此歐根移動到隊形前方以補充雷達偵察能力;此外,歐根親王號和俾斯麥號的側舷剪影也非常相似,這進一步導致了最初的誤判。老阿姨:眼神不好怪我咯?

儘管如此,霍蘭德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下令將火力轉向後方的俾斯麥號。。威爾士親王號迅速調整了炮口指向,並立即取得了三次命中,前兩發均打在裝甲帶上未擊穿,但第三發命中彈則打壞了俾斯麥號的一艘救生艇和水上飛機彈射器由於長期未使用水上飛機,這一損壞直到5月27日俾斯麥號的最終戰前夕,俾斯麥試圖使用水上飛機將艦上日誌送出時才被發現;但胡德號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仍然在向歐根親王開火。

德國人的還擊稍顯遲疑,在1時55分才開始開火。據信,當時德方特遣艦隊指揮官呂特晏斯上將一直沒有下達開火指令,他還希望能夠靠俾斯麥號的航速儘快重新拉開距離以避免交戰。但在俾斯麥號的第一炮術軍官阿德爾伯特·施耐德反覆詢問之後,俾斯麥號艦長林德曼上校終於坐不住了,表示:「我不會坐視不管看着我的船就在我屁股底下挨炸的。許可開火!(Ich lasse mir doch nicht mein Schiff unter dem Arsch wegschießen. Feuererlaubnis!)」俾斯麥號隨後打出信號旗並開始開火反擊,歐根親王號也一併開火。兩艦都將火力集中在胡德身上。

由於交戰時間很短且兩艦集中開火,究竟是誰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命中胡德並不明確。可以確認的是,第一枚擊中胡德的炮彈(很可能來自歐根親王)引發了甲板上堆放的4英寸副炮和高炮彈藥火災,但副炮彈藥沒有殉爆。另外可能有幾次攻擊命中了胡德的艦橋底部和火控雷達,但沒有明顯損傷(由於最初德軍觀察哨誤判是兩艘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裝填了高爆彈而不是穿甲彈,尚未來得及換裝)。

因最初的接敵角度問題,英艦在一開始實際上處於T劣位置。霍蘭德中將深諳胡德的弱點,因此他最初採取這一接敵姿態以避免暴露胡德較為脆弱的甲板防護,同時意圖增加與德艦的相對速度以儘快縮短距離,這樣在近距離上,俾斯麥號的炮彈將更可能擊中側舷而不是甲板。

但這一接敵角度也意味着只能使用各艦的兩座艦艏主炮向德艦開火,導致英軍的可用火力僅有胡德的4門和威爾士親王的6門共10門15英寸主炮。儘管威爾士親王在交戰開始後迅速取得連續命中,但不久A炮塔的4門主炮竟有3門先後卡膛KGV祖傳卡膛,後來喬五在和羅德尼圍殲俾斯麥的時候又卡,讓這一數字迅速變成了7門,英軍的火力劣勢瞬間顯現出來。雪上加霜的是,由於英艦處於下風向,測距儀受到風浪干擾,導致主炮的射擊精度進一步下降。為了扭轉火力劣勢,霍蘭德中將先是在9時55分下令左轉20度、然後在2時整下令艦隊再次向左轉20度,以露出艦艉主炮參與射擊,此時胡德與俾斯麥之間的距離已經縮短到約14-15千米。但這一轉向動作同樣將兩艦的側舷暴露在德艦面前,尤其是胡德相對更為薄弱的側舷。


就在此時,威爾士親王上的船員看到很可能是來自俾斯麥的第5輪齊射對胡德形成了跨射。其中一發15寸炮彈似乎擊中了主桅火控塔或X炮塔附近的火控平台(後來有說法稱擊中火控平台的這一發彈很可能是歐根親王在將火力轉向威爾士親王之前打出的最後一輪齊射,稍早於俾斯麥的15寸炮齊射彈着)。隨即,一束巨大的火流如同噴燈般從主桅附近噴涌而出,隨後艦艉彈藥庫發生了毀滅性的殉爆,將Y炮塔以後的艦體徹底摧毀,並將艦體攔腰斬斷。

胡德在三分鐘內完全沉沒,被殉爆拋向天空的殘骸如雨點般落向僅在800米外威爾士親王號的甲板。她的艦艏近乎垂直下沉,是最後沉入水中的部分。在沉沒之前,A炮塔向着天空打出了最後一次齊射。根據倖存者的記錄,沉沒地點位於63°20′N 31°50′W。威爾士親王被迫稍微轉向以避開胡德的殘骸。包括霍蘭德上將在內,全艦1,418名艦員中的1,415人與艦同沉,僅有常規信號員泰德·布里格斯,高級水手羅伯特·蒂爾伯恩和候補少尉比爾·鄧達斯倖存,並在兩小時後被驅逐艦伊萊克特拉號救起。伊萊克特拉號沒有發現其他倖存者,也沒有發現其他遇難者遺體。

戰後復盤

事後調查對胡德的毀滅性殉爆提出了多種可能性,最終得到接受的理論認為,其中一座4英寸的副炮彈藥庫先被引爆,隨後殉爆擴散到15英寸主炮彈藥庫,並引發了最終的災難性爆炸。這一理論被廣泛接受,尤其是與威爾士親王船員關於胡德主桅後部被俾斯麥號擊中的目擊證詞相符。儘管4英寸副炮殉爆的原因可能永遠不會查清,因為這一位置在殉爆中被完全摧毀。

此外,時任海軍造艦總監(DNC)斯坦利·V·古道爾爵士認為殉爆的不是15寸主炮發射藥,而是胡德的魚雷。但這一理論在進一步深入調查後被推翻,最終所有的調查均接受15英寸主炮彈藥庫殉爆是胡德沉沒的原因。

關於主彈藥庫殉爆的原因,除4英寸副炮彈藥庫殉爆以外,還有以下幾種推測:

  • 15英寸炮彈以水中彈的形式直接從水線下側舷擊穿胡德彈藥庫裝甲。官方調查委員會認為德國炮彈的引信特性使得水中彈殺傷的可能性很小。儘管如此,如果這種擊穿真的發生,它的確能夠引爆胡德的艦艉彈藥庫。此外,有照片顯示,1941年狀態的胡德在類似當天的海況下以28節全速航行時,艦艏興波的一個大波谷似乎剛好位於艦艉彈藥庫附近,因此也有可能這枚15英寸炮彈是直接從波谷處露出的水線下船底部分擊穿了彈藥庫。真實幸運E
  • 殉爆通過未關閉的防火門擴散到彈藥庫日德蘭優良傳統。儘管如此,委員會收集到的證據表明,胡德當時嚴格遵守了作戰紀律,所有的防火門都被關閉,雖然並不排除防火門被炮擊破壞的可能性。
  • 甲板上堆放的4英寸副炮炮彈首先引發殉爆,而不是艦內彈藥庫。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 15英寸炮彈從胡德防護薄弱的甲板垂直擊穿主炮彈藥庫引發殉爆,而未先引發4英寸副炮殉爆。

如前所述,由於胡德的艦舯在殉爆中被徹底摧毀,沒有留下進一步佐證具體觀點的更多證據。儘管如此,對胡德殘骸的多次勘察研究反駁了上述的絕大部分理論,目前仍然接受4英寸副炮彈藥庫被擊中引發殉爆是胡德沉沒的主要原因。

2001年,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出資搜索胡德和俾斯麥的殘骸,用於其紀念戰鬥60周年的紀錄片中。俾斯麥和胡德的殘骸先後在戰鬥海域內被找到。胡德和大部分殘骸分散在兩片區域內,艦艏部分向左傾覆,艦舯倒扣,艦艉則以一定角度從海床翹起。可以觀察到船舵仍然保持在向左20度轉向的位置。艦舯的一部分因彈藥殉爆完全缺失。

2002年,該海域被英國政府宣布為戰爭墳墓,受到於1986年通過的《軍事遺址保護法案》的保護。

2012年,英國政府批准將胡德的艦鐘打撈上岸。最終於2015年,考察隊成功取回胡德兩座艦鐘中的一座,在維護復原後,被置於皇家海軍博物館展出到2016年5月,並計劃用於將修建的永久紀念碑。

胡德的其他遺物包括1935年1月與聲望相撞時嵌入聲望艦艏的螺旋槳碎片,這些碎片後來被製成紀念品。在丹麥海峽戰役後近一年,胡德艦上漂浮的一些遺物,包括一根木製大梁和一個裝有文件的金屬匣被衝上岸邊,現保存於倫敦國家海事博物館。

此外,胡德在1935年改裝中拆下的兩門5.5英寸副炮後來在1941年被安裝到阿森松島上作為岸防炮。12月9日,這兩門炮開火反擊接近企圖偷襲的德軍U-124潛艇,儘管沒有取得命中,但U-124在匆忙逃離時觸礁沉沒,由此成為胡德的「最後一個戰果」。

此外,呂特晏斯上將在擊沉胡德之後,於25日中午足足打電報向西部集群和海軍司令部吹了半個多小時的逼,長篇累贅描述了整個交戰過程和俾斯麥號在此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據信,很可能正是由於這次煲電話粥被皇家海軍截獲,導致俾斯麥號在逃離之後位置再度暴露,最終被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