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告:【置顶】关于临时开启评论区所有功能的公告(2022.10.22) | 【置顶】关于本站Widget恢复使用的公告
  • 你好~!欢迎来到萌娘百科镜像站!如需查看或编辑,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注册账号。
  • 本镜像站和其他萌娘百科的镜像站无关,请注意分别。

Template:TemplateAsyncLoad/碧蓝航线胡德角色原型

猛汉♂百科,万男皆可猛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猛汉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设计过程

海军上将级最初是1915年皇家海军获批预算设计的新型高速战列舰,其意图是对包括费舍尔在内皇家海军高层所期望中的所谓“融合舰”,亦即具有足够均衡的防护、重火力和高航速,能够融合传统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优点的所谓“完美高速战列舰”设计的再次尝试。其设计要求拥有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当的武备和航速,但根据最新的经验建议和试验结果,对舰型和防护措施进行全面修改以提升适航性和生存力,改进项目包括全面增加干舷、减少吃水深度,将炮廓式副炮全面取消并改为炮塔等。

但在1916年1月,杰利科和贝蒂审查了方案后认为,皇家海军并不缺少战列舰,但缺少能够有效执行护卫和远洋巡逻任务的巡洋舰,尤其是战列巡洋舰。其时德国的瓦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已经开始建造,且有传言声称其航速30节、配备15.2英寸(386毫米)主炮,杰利科和贝蒂都非常担心自己麾下仅有12英寸或13.5英寸主炮、最大航速仅有28节的老式战列巡洋舰在面对德国新舰时,将在机动性和火力上都被完全压倒。此时两艘声望级战巡和勇敢级轻型战巡已经在规划或建造途中,但贝蒂认为这还不够,尤其是他和杰利科都对过度轻量化的勇敢级的设计有效性深表怀疑,因此希望皇家海军能够将海军上将级设计成足以匹敌德军新舰的新型战列巡洋舰。

1916年2月1日,海军造舰总监(DNC)递交了改为战列巡洋舰的新方案,通过适当削减装甲,同时拉长舰型以减少阻力、腾出空间安装更大功率主机,将其提高航速转变为战列巡洋舰。这一版本有两个方案,均配备15寸主炮以匹敌德军新舰。方案1为相对传统的舰型和轮机设计,方案2则采用改进舰型和已在勇敢级上成功采用的小水管锅炉,从而相比方案1节约了3,500吨排水量的同时反而增加了0.5节航速。

海军高层对方案2表现出更大兴趣,在此基础上DNC进一步衍生出方案3-6,通过进一步加强主机将航速增加到32节以确保压制德国新型战列巡洋舰,并在不同的方案中分别配备了不同数量的15英寸(381毫米)和18英寸(457毫米)主炮——这是应杰里科希望获得比15英寸口径更大主炮以压制德舰15.2英寸舰炮的要求而设计的。但因18英寸主炮此时尚在研制阶段,且预期将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最终海军部决定选定使用15英寸主炮、32节高航速的方案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副炮和其他细节设计布局之后,海军部于4月7日正式批准海军上将级的最终设计方案,并在4月19日和6月13日分别将四艘该级舰的建造合同分别授予约翰-布朗、卡末尔-莱尔德、费尔柴尔德和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四家造船厂,命名为“胡德”、“豪”、“罗德尼”和“安森”号。

胡德的龙骨安放于1916年5月31日,也在同一日,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海战。在海战中,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暴露出严重的防护缺陷,并因此遭受了惨重损失。6月,海军部召开总结会议,会上贝蒂和杰利科根据自己指挥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对新型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提出了新的建议,并决定依照此修改海军上将级的设计方案。改进方案对海军上将级的水平防护进行了全面强化,使其排水量显著增加,并一度被重新归为高速战列舰;但是此后皇家海军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总结又对海军上将级的防护装甲进行了调整并去除了一些显著过剩的部分,从而减少了空重的增加,并使得改进后的海军上将级仍可维持30节最高航速,尽管这一时期的设计方案调整受到杰利科和贝蒂的持续质疑。

1917年3月9日,由于胡德的建造进度很快,而其他几艘同级舰的进度因设计修改而显著拖延,海军部最终决定停止另3艘海军上将级的建造,以腾出资源建造护航和反潜舰船及商船,应对德国U艇愈发猖獗的破交攻势。幸运的是,也由于胡德的建造起到的威慑作用,海军上将级原定的假想敌——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因设计修改而同样无一建成;同期德国建造的新型战列巡洋舰最终仅建成兴登堡号一舰,其配备了12英寸主炮、航速27.5节,与同期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水平相当,但防护接近于海军上将级。

胡德在1918年8月22日下水,由霍勒斯·胡德少将(塞缪尔·胡德曾孙)的遗孀艾伦·尼克尔森举行掷瓶礼霍勒斯少将在日德兰海战中指挥无敌号战列巡洋舰时因弹药库殉爆而与舰同沉,厄运传递可能性微存。胡德于1920年5月15日服役,在随后的20年内,都是皇家海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舰,直到俾斯麦号建成。在其建成时海军部仍将其归类为战列巡洋舰,但由于其火力和防护水平都已与同时代战列舰所相当,因此DNC在设计时将其称为“高速战列舰”。

尽管贝蒂一直担忧德国新舰的优势并不断要求海军部继续建造海军上将级的另3舰,但最终因战时内阁不再批准预算,在1919年2月27日,海军上将级的后续舰建造被正式宣布取消,胡德号也由此成为唯一建成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胡德也是皇家海军最后建成的战列巡洋舰尽管英王乔治五世级和前卫级无论在设计时和实际运用中都被称为实质上的战列巡洋舰

作为皇家海军力量象征的胡德(1924年)

HMS Hood.jpg

设计与改装

胡德建成时性能参数
  • 排水量:43,350吨(标准);47,430 吨(满载)
  • 尺寸:长262.3米,最大宽度31.8米,满载吃水9.8米
  • 主机:24台亚罗小水管锅炉,驱动布朗-寇蒂斯齿轮传动涡轮机。4轴推进,额定功率144,000马力,额定航速31节
  • 续航力:搭载3,980吨燃油,20节高速巡航航程9,870千米;14节巡航速度最大航程13,900千米
  • 定员:长期在1,300-1,400人左右变动
  • 主炮:4座双联装BL 15英寸(381毫米)Mk.1舰炮
  • 副炮:12座单联装BL 5.5英寸(140毫米)Mk.1舰炮
  • 防空火力:4座QF 4英寸(105毫米)Mk.5高射炮
  • 其他武器:6具21英寸(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 主要防护:主装甲带6-12英寸(152-305毫米);甲板水平装甲0.75-3英寸(19-76毫米);舰内舱壁防护4-5英寸(105-127毫米)
  • 炮座和上层建筑防护:炮座装甲5-12英寸(127-305毫米);炮塔装甲11-15英寸(279-381毫米);司令塔防护9-11英寸(229-279毫米)
  • 舰载机:1架水上侦察机

由于设计过程中增加航速和防护措施导致的增重,胡德号最终建成时的满载排水量达到47,430吨,使其成为当时最大的主力舰。虽然结构重量大幅增加,但胡德高干舷、浅吃水的初始设计仍然确保了其有极其良好的适航性,满载稳心高度为1.3米,使其在高海况下的横摇很少且稳定,有利于主炮射击。

尽管如此,持续的增重导致胡德的满载吃水比设计增加了1.2米,导致其实际服役干舷高度并不理想,尤其是舰艉甲板干舷极低,在海况较差时、尤其是在全速航行时极易上浪并导致尾舱进水半潮石既视感,使得舰上水兵生活状况不甚如意,潮湿的环境更造成肺结核发病率居高不下。由此胡德也有了“皇家海军最大的潜艇”的绰号。

胡德的主机充分利用了勇敢级的成功经验,为24台亚罗小水管锅炉,通过齿轮传动布朗-寇蒂斯涡轮机驱动螺旋桨,4轴推进。主机设计额定功率为144,000马力,对应设计航速为31节;但在海试中,胡德的主机则达到了高达151,280马力的实测输出功率和32.07节的实测航速。

胡德的主炮为4座双联装共8门42倍径BL 15英寸(381毫米)Mk.1舰炮,液压驱动炮塔可独立升降,仰角范围-5~+30°。在最大仰角时,发射1,920磅/870千克重弹,最大射程为27.6千米。每门主炮备弹120发,共960发。

在建成时,胡德的副炮为12座备弹200发的单联装50倍径BL 5.5英寸(140毫米)Mk.1舰炮。之前的皇家海军无畏舰仍部分保留炮廓式副炮设计,在实际运用中,炮廓式副炮暴露出一系列如炮廓开口高度较低,导致变相降低了舰船侧舷干舷高度从而影响适航性、在侧舷上开大面积开口显著影响防护等弱点,于是海军上将级在设计时就被要求完全取消炮廓式副炮,所有副炮均采用炮塔式布置。胡德将副炮炮塔的位置挪到上层甲板,从而显著减少了高海况下副炮的上浪程度,不仅完全消除了炮廓开口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得以确保副炮即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正常射击。副炮弹重82磅/37千克,最大射程16.7千米。在1939-1940年的改装中,胡德的所有副炮被更换为7座新的双联装QF 4英寸(105毫米)Mk.16高平两用炮。

由于建成时仍是一战战后,与当时建造的所有主力舰一样,胡德的防空火力较为薄弱,仅包括四座单联装QF 4英寸(105毫米)Mk.5高射炮。从30年代起,胡德陆续接受防空火力强化的相关改装,最终在1937年前后将所有QF 4英寸Mk.5舰炮拆除,更换为3座八联装40毫米砰砰炮及5座4联装12.7毫米维克斯高射机枪,与上述改装后的高平两用副炮一同组成新的防空火力网。此外在1940年,胡德还加装了5座20管76毫米防空火箭发射器,这种独特的武器会在发射后布撒大量由降落伞吊挂的长系绳,系绳末端是高爆炸药。当来袭飞机撞上系绳之后,就会被系绳缠住,最终触发末端的炸药并将其击落。尽管这种武器甚少取得直接击落战果,但至少作为防空弹幕驱赶敌机的效果还是相当好的虽然大多数时候绳幕挡到自己高炮瞄准的情况更多一些

在建造时,胡德还装备了2具水下和4具水上21英寸/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Mk.4鱼雷,备雷28条。两组双联装水上发射管位于靠近艉部的舰舯位置,而水下发射管则位于A炮塔弹药库前方。由于鱼雷在主力舰交战中作用不大,后来的改装中很快将水下发射管拆除,仅保留水上发射管用作训练。

胡德主炮的两座火控塔/观瞄平台分别位于司令塔前上方和主桅顶部,建造时分别配备一具30英尺/9.1米和15英尺/4.6米测距仪。副炮火控系统设置在司令塔两侧,配备9英尺/2.7米测距仪。1927年加装了两个额外的副炮火控平台作为备份。此外还配备了三个鱼雷火控台,其中2座位于舰舯、1座位于舰艉,配有15英尺测距仪。舰艉火控台随着鱼雷发射管的拆除很快也被一并拆除。

高射炮最初由安装在舰艉的一座2米高角测距仪控制,随后在1929-1931年的改装中在后探照灯平台上安装了一座HACS Mk.1高射火控装置。1936年的小幅修改将HACS和砰砰炮的火控装置与副炮备用测距仪的位置进行了对调。1938年的改装用更新的HACS Mk.3更换了Mk.1型,并加装了另外两座HACS火控装置。1941年的最后一次改装中,胡德的火控系统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升级,装备了284型炮瞄雷达和279型对空预警雷达,但未来得及加装279型雷达的接收机天线,导致其实际上无法运作。

在海军上将级的最初定稿方案中,防护设计基于虎级战列巡洋舰的方案,采用8英寸(203毫米)的水线主装甲带,并外倾12度。很明显,这种防护设计仅考虑到水平着弹的防护能力,而几乎没有考虑垂直防护,而且因扩大了暴露甲板面积,实际上垂直防护问题甚至更严重了。这一点在日德兰海战中也得到了证明。因此,在上文提到的重新设计中,胡德的装甲防护被整体加强,在1917年底胡德接近完工时,又利用200吨设计预留吨位强化了炮塔、提弹井和弹药库舱壁的防护。这些改动最终让整船的排水量增加了5,000吨。最终建成时胡德的装甲重量占其排水量的33%,这显著高于同时期英国战列巡洋舰,但仍低于德国主力舰的常见数字,如兴登堡号的这一数据是36%。

即便如此,胡德的防护水平仍然受到担忧,因为通过用15英寸穿甲弹对胡德船体的模型进行实弹射击检验表明,15英寸穿甲弹仍然可能在水平角度击穿胡德主装甲带的7寸最厚处,以及在垂直角度击穿主甲板的2英寸垂直防护装甲。实际上在那时就已经对胡德的弹药库防护提出改进建议,将前后主弹药库的防护装甲增厚到5-6英寸,增重则通过削减鱼雷火控台和鱼雷室的装甲来补偿老阿姨离躲过殉爆仅一念之差。虽然鱼雷室的装甲的确被去掉了,但弹药库的强化装甲因测试进度拖沓却从未加装,最终在1931年的改装中又把鱼雷室的装甲装了回去。

此外,胡德最初的垂直防护设计也存在缺陷:她通过在最上层、主甲板和下层甲板分别安装三层2寸垂直防护装甲来进行防护,并企图让垂直角度落弹尽可能在撞击到最上层甲板的装甲时就被引爆,以将爆炸能量隔绝在船体之外。对于一战时的高爆弹这是有用的尤其是RN一碰就炸的苦味酸HE,但在一战后延时引信的出现显然让这一设计相比常规的装甲主甲板有效性大大降低。于是在建造的晚期,胡德将主甲板的2寸垂直装甲加强到3寸,并削减了4门副炮及其供弹机构以抵消增重影响。

总体来说,即便在大幅加强后,胡德的防护水平虽然处于20年代的顶尖水平,但到了30年代乃至二战时显然就已经不足以应对新出现的大于15英寸口径舰炮的攻击。这也是胡德虽然在建成时被认为是高速战列舰,但在后来的服役中则仍然作为战列巡洋舰使用的原因。当然我们可以预计,如果皇家海军拥有足够的战巡或高速战列舰兵力,胡德很可能将在其服役期间腾出机会经历进一步包括防护强化在内的现代化改装以做出应对,但历史没有如果。作为当时皇家海军航速足以追击俾斯麦号的最强大主力舰,胡德在1941年5月的那天,并没有别的选择。

像许多一战期间建造的主力舰一样,在最初建成时,胡德搭载了水上侦察机,通过B(二号)和X(三号)炮塔顶部加装的起飞平台起降。在1929-1931年的改装过程中,X炮塔上的起飞平台被移除,转而在舰艉安装了起重机和弹射器用于放飞和回收水机。但此后的运作很快就证明由于舰艉上浪,舰载机弹射器在高海况下几乎无法使用,再加上此时主力舰的舰载水侦已经不再必要,最终在1932年胡德拆除了所有航空设施。

服役历史

服役后不久,胡德就成为了大西洋舰队战列巡洋舰中队的旗舰。1923年9月,胡德和反击与第1轻巡洋舰中队组成编队,出发进行环球航行,自西向东经过了巴拿马运河。这次航行旨在向英国各个自治领展现皇家海军的强大,提醒他们对于英国海上霸权的依赖性,以鼓励他们为英国提供资金,舰艇和设施。舰队在10个月的航行后于1924年9月返回母港。之后胡德每年参加地中海舰队的演习,这个惯例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从1929年5月到1931年3月,胡德接受了第一次大规模改装,随后又在3月31日至5月10日在朴茨茅斯进行了另一次较小的改装,也因此缺席今年的地中海舰队演习,转而作为旗舰率领战列巡洋舰中队在加勒比海进行巡逻。

1935年1月23日,胡德在前往直布罗陀例行参加地中海演习时,在西班牙沿海与同样前来参加演习的声望意外相撞,随后两舰均被迫返回朴茨茅斯接受大修。这一撞胡德将螺旋桨碎片嵌入了声望,并成为胡德最终最难得的舰身遗物。经过此次补魔之后胡德正式转职幸运E,声望则幸运极高,成为皇家海军唯一活到战后的战巡……次年8月,结束大修的胡德参加了纪念乔治五世继位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成立25周年的海上阅舰式。

由于胡德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皇家海军战斗力最强的高速主力舰,作为新锐战列巡洋舰仅有的独苗,她在服役后长达近20年的时间内几乎未曾入坞大修过,一直保持在高强度现役状态并不断进行演习,这使得她的舰况迅速老化。到上世纪30年代中叶,胡德的整套蒸汽管道与冷凝器系统已经严重老化,以至于舰员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热水用于日常洗漱和洗澡,甚至不足以在冷天里热饭菜;同时,蒸汽管道的老化也降低了主机的可用输出,使她的最大航速下降到29节。

随着其他在一战时期建造的战列巡洋舰陆续接受大规模现代化改装,胡德原定也将在1941年入坞进行姗姗来迟的大改。这次改装的预定内容包括:更换新的、更轻的锅炉和主机;将副炮更换为8座双联装5.25英寸(133毫米)舰炮;将高射火力加强到6座八联装40毫米砰砰炮;拆除5寸上部装甲,加强甲板水平装甲;拆除所有鱼雷发射管,重新加装水机弹射器;重建整个司令塔和上层建筑,更换为类似声望级的新写字楼设计。但不幸的是,二战的爆发打乱了这一计划,胡德最终也未能迎来这次大修。

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5月,在不断进行小规模改装的同时,胡德被部署到本土舰队战列巡洋舰中队。当战争爆发时,胡德被部署在冰岛和法罗群岛附近,她的任务是保护商船队,并阻止德国伪装巡洋舰和破袭舰队突破封锁进入大西洋。1939年9月,本土舰队出发前往接应因受损正在返回的矛鱼号潜艇,途中被德国空军KG 26和KG 30轰炸机联队的Ju 88轰炸机群发现,胡德被一枚250千克炸弹命中左舷防鱼雷鼓包并损坏了冷凝器,对其已老化不堪的轮机系统进一步雪上加霜。到1940年时,由于轮机系统严重老化,胡德的最大航速进一步下跌到仅有26.5节,被迫于4月4日至6月12日再度入坞进行维修,以恢复航速。

1940年6月18日,完成轮机系统修复的胡德重新出港,加入皇家方舟号所属的H舰队并成为旗舰,在7月参与了米尔斯克比尔港海战:法国投降后,英国海军部要求法国交出麾下的舰艇或将其驶往中立港以防止她们落入纳粹手中维希法国:我TM……,法国方面拒绝后,皇家海军随即向港内的法国舰艇开火。在这次交战中胡德的15英寸主炮四次击中敦刻尔克号,造成该舰被迫搁浅;胡德自己也被敦刻尔克的330毫米主炮反击打出跨射,但仅近失弹造成2人受伤。在交战中敦刻尔克的姐妹舰斯特拉斯堡号趁乱出港逃往土伦港,胡德和轻巡洋舰随即加速追击,但在持续追击两个小时后一艘法国护航舰抓住机会对胡德进行了鱼雷齐射,胡德因躲避鱼雷而跑坏了一台涡轮机的传动齿轮,被迫放弃追逐。

8月10日,胡德返回斯卡帕湾,并由声望接替H舰队旗舰职务,随后进行了短暂维修。9月13日,胡德与纳尔逊罗德尼一同被部署到罗斯郡,作为对可能的德国舰队入侵的预防措施。很快这一潜在威胁被解除,随后胡德重新作为战列巡洋舰开始执行远程巡逻和截击任务。10月28日和12月24日,胡德两度出击拦截舍尔海军上将号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但都无功而返。1941年1月,无事可做的胡德再次开始维修主机声望:现在谁才是HMS维修号啊(恼),一直持续到3月。即便在大修后,胡德的主机状况仍然很差,但由于此时皇家海军极缺战列巡洋舰,因此直到实质上能够行使战列巡洋舰职能的新型高速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服役之前,胡德都不得不继续作为皇家海军最强的战列巡洋舰留在一线。

3月中旬,完成维修的胡德再度出航,企图拦截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两姐妹,但没有成功。最终在巡逻两个月后,胡德于5月返回斯卡帕湾。

光荣(6月):老阿姨!救我口牙!!!

胡德:光荣?(无关心)

丹麦海峡海战

1941年5月,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出航发起“莱茵演习”行动,目标为进入北大西洋并破坏美英之间的商船航线。胡德随即在兰斯洛特·霍兰德中将的指挥下,和新近服役的威尔士亲王号一同出发追击,意图在德舰进入大西洋开始攻击盟军商船队之前将其拦截。考虑到此时威尔士亲王号甚至还未完成海试,船员也未充分合练可见皇家海军当时到底是有多缺战列巡洋舰,因此决定将胡德作为旗舰,并由胡德率先发起攻击。尽管如此,考虑到胡德的老旧舰况和作为战列巡洋舰天生防护较为欠缺的问题,后方指挥的皇家海军高层,主要是约翰·托维勋爵,曾一度考虑过建议霍兰德上将将威尔士亲王号移动到胡德号前方,依靠后者在当时是条约高速战列舰中最好的防护水平吸引火力以保护胡德号。但他最终认为这种对前线指挥官下达的微操指令并不合适,因此没有发布命令千古完人(空一格):娘希匹?

5月23日夜,由弗雷德里克·沃克少将指挥前出侦察的诺福克号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在丹麦海峡发现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得益于萨福克号新加装的雷达,两舰在与俾斯麦号接触并引发短暂交火后立即释放烟幕撤出视距范围,此后一直以雷达保持对德舰的视距外追踪,并将位置情报发给正在赶来截击的胡德和威尔士亲王。

24日凌晨,在巡洋舰的情报协助下,胡德和威尔士亲王在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追上了俾斯麦号。但由于萨福克号失去与俾斯麦号的雷达接触,霍兰德中将原定的依靠诺福克号报告的俾斯麦号位置、在当地时间23日22时(常见的记录中使用的是船上时,比当地时间快4小时。下文时间均为当地时间)借助暮色(由于高纬度,当地日落时间约为21:30-21:50)自西面悄悄接近俾斯麦号发起攻击的计划被打乱。23时,萨福克号终于重新用雷达锁定了俾斯麦号,此时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正以220度航向向南航行。霍兰德中将发现自己正与俾斯麦号近乎同向同速平行航行日德兰冥场面,而且自己位于东侧而不是最初计划的西侧——这不是他所期望的,侧舷战列线交战将进一步暴露胡德防护上的弱点,且原本企图借助暮色掩护自身的局面将完全反转。尽管如此,他还是下令提速到28节并向右转至280度,迅速接近德舰。

1时35分,威尔士亲王号报告目视德舰,随即霍兰德中将下令舰队进一步右转到300度,以80度的航向角近乎垂直地高速冲向德舰;10分钟后,俾斯麦号也目视发现了英舰的煤烟。实际上,早在此之前,欧根亲王号的水听器就已听到来自东南方向的高速螺旋桨声。此时霍兰德有两个选择:重新转向保持距离,等待萨福克号跟上来,然后继续保持对俾斯麦号的雷达锁定和追踪,直到后方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和其他主力舰也赶上来一同加入战斗;抑或,见敌必战,抓住战机,立即开火。

霍兰德上将选择了后者。1时52分,胡德向领头的德舰开火,标志着丹麦海峡海战正式打响。此时双方距离约24.5千米。霍兰德上将最初以为领头德舰是俾斯麦号,但他不知道的是,俾斯麦号的雷达此前在与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交火的时候被开火震坏,因此欧根移动到队形前方以补充雷达侦察能力;此外,欧根亲王号和俾斯麦号的侧舷剪影也非常相似,这进一步导致了最初的误判。老阿姨:眼神不好怪我咯?

尽管如此,霍兰德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下令将火力转向后方的俾斯麦号。。威尔士亲王号迅速调整了炮口指向,并立即取得了三次命中,前两发均打在装甲带上未击穿,但第三发命中弹则打坏了俾斯麦号的一艘救生艇和水上飞机弹射器由于长期未使用水上飞机,这一损坏直到5月27日俾斯麦号的最终战前夕,俾斯麦试图使用水上飞机将舰上日志送出时才被发现;但胡德号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在向欧根亲王开火。

德国人的还击稍显迟疑,在1时55分才开始开火。据信,当时德方特遣舰队指挥官吕特晏斯上将一直没有下达开火指令,他还希望能够靠俾斯麦号的航速尽快重新拉开距离以避免交战。但在俾斯麦号的第一炮术军官阿德尔伯特·施耐德反复询问之后,俾斯麦号舰长林德曼上校终于坐不住了,表示:“我不会坐视不管看着我的船就在我屁股底下挨炸的。许可开火!(Ich lasse mir doch nicht mein Schiff unter dem Arsch wegschießen. Feuererlaubnis!)”俾斯麦号随后打出信号旗并开始开火反击,欧根亲王号也一并开火。两舰都将火力集中在胡德身上。

由于交战时间很短且两舰集中开火,究竟是谁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命中胡德并不明确。可以确认的是,第一枚击中胡德的炮弹(很可能来自欧根亲王)引发了甲板上堆放的4英寸副炮和高炮弹药火灾,但副炮弹药没有殉爆。另外可能有几次攻击命中了胡德的舰桥底部和火控雷达,但没有明显损伤(由于最初德军观察哨误判是两艘重巡洋舰,欧根亲王装填了高爆弹而不是穿甲弹,尚未来得及换装)。

因最初的接敌角度问题,英舰在一开始实际上处于T劣位置。霍兰德中将深谙胡德的弱点,因此他最初采取这一接敌姿态以避免暴露胡德较为脆弱的甲板防护,同时意图增加与德舰的相对速度以尽快缩短距离,这样在近距离上,俾斯麦号的炮弹将更可能击中侧舷而不是甲板。

但这一接敌角度也意味着只能使用各舰的两座舰艏主炮向德舰开火,导致英军的可用火力仅有胡德的4门和威尔士亲王的6门共10门15英寸主炮。尽管威尔士亲王在交战开始后迅速取得连续命中,但不久A炮塔的4门主炮竟有3门先后卡膛KGV祖传卡膛,后来乔五在和罗德尼围歼俾斯麦的时候又卡,让这一数字迅速变成了7门,英军的火力劣势瞬间显现出来。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英舰处于下风向,测距仪受到风浪干扰,导致主炮的射击精度进一步下降。为了扭转火力劣势,霍兰德中将先是在9时55分下令左转20度、然后在2时整下令舰队再次向左转20度,以露出舰艉主炮参与射击,此时胡德与俾斯麦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到约14-15千米。但这一转向动作同样将两舰的侧舷暴露在德舰面前,尤其是胡德相对更为薄弱的侧舷。


就在此时,威尔士亲王上的船员看到很可能是来自俾斯麦的第5轮齐射对胡德形成了跨射。其中一发15寸炮弹似乎击中了主桅火控塔或X炮塔附近的火控平台(后来有说法称击中火控平台的这一发弹很可能是欧根亲王在将火力转向威尔士亲王之前打出的最后一轮齐射,稍早于俾斯麦的15寸炮齐射弹着)。随即,一束巨大的火流如同喷灯般从主桅附近喷涌而出,随后舰艉弹药库发生了毁灭性的殉爆,将Y炮塔以后的舰体彻底摧毁,并将舰体拦腰斩断。

胡德在三分钟内完全沉没,被殉爆抛向天空的残骸如雨点般落向仅在800米外威尔士亲王号的甲板。她的舰艏近乎垂直下沉,是最后沉入水中的部分。在沉没之前,A炮塔向着天空打出了最后一次齐射。根据幸存者的记录,沉没地点位于63°20′N 31°50′W。威尔士亲王被迫稍微转向以避开胡德的残骸。包括霍兰德上将在内,全舰1,418名舰员中的1,415人与舰同沉,仅有常规信号员泰德·布里格斯,高级水手罗伯特·蒂尔伯恩和候补少尉比尔·邓达斯幸存,并在两小时后被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救起。伊莱克特拉号没有发现其他幸存者,也没有发现其他遇难者遗体。

战后复盘

事后调查对胡德的毁灭性殉爆提出了多种可能性,最终得到接受的理论认为,其中一座4英寸的副炮弹药库先被引爆,随后殉爆扩散到15英寸主炮弹药库,并引发了最终的灾难性爆炸。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尤其是与威尔士亲王船员关于胡德主桅后部被俾斯麦号击中的目击证词相符。尽管4英寸副炮殉爆的原因可能永远不会查清,因为这一位置在殉爆中被完全摧毁。

此外,时任海军造舰总监(DNC)斯坦利·V·古道尔爵士认为殉爆的不是15寸主炮发射药,而是胡德的鱼雷。但这一理论在进一步深入调查后被推翻,最终所有的调查均接受15英寸主炮弹药库殉爆是胡德沉没的原因。

关于主弹药库殉爆的原因,除4英寸副炮弹药库殉爆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推测:

  • 15英寸炮弹以水中弹的形式直接从水线下侧舷击穿胡德弹药库装甲。官方调查委员会认为德国炮弹的引信特性使得水中弹杀伤的可能性很小。尽管如此,如果这种击穿真的发生,它的确能够引爆胡德的舰艉弹药库。此外,有照片显示,1941年状态的胡德在类似当天的海况下以28节全速航行时,舰艏兴波的一个大波谷似乎刚好位于舰艉弹药库附近,因此也有可能这枚15英寸炮弹是直接从波谷处露出的水线下船底部分击穿了弹药库。真实幸运E
  • 殉爆通过未关闭的防火门扩散到弹药库日德兰优良传统。尽管如此,委员会收集到的证据表明,胡德当时严格遵守了作战纪律,所有的防火门都被关闭,虽然并不排除防火门被炮击破坏的可能性。
  • 甲板上堆放的4英寸副炮炮弹首先引发殉爆,而不是舰内弹药库。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 15英寸炮弹从胡德防护薄弱的甲板垂直击穿主炮弹药库引发殉爆,而未先引发4英寸副炮殉爆。

如前所述,由于胡德的舰舯在殉爆中被彻底摧毁,没有留下进一步佐证具体观点的更多证据。尽管如此,对胡德残骸的多次勘察研究反驳了上述的绝大部分理论,目前仍然接受4英寸副炮弹药库被击中引发殉爆是胡德沉没的主要原因。

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出资搜索胡德和俾斯麦的残骸,用于其纪念战斗60周年的纪录片中。俾斯麦和胡德的残骸先后在战斗海域内被找到。胡德和大部分残骸分散在两片区域内,舰艏部分向左倾覆,舰舯倒扣,舰艉则以一定角度从海床翘起。可以观察到船舵仍然保持在向左20度转向的位置。舰舯的一部分因弹药殉爆完全缺失。

2002年,该海域被英国政府宣布为战争坟墓,受到于1986年通过的《军事遗址保护法案》的保护。

2012年,英国政府批准将胡德的舰钟打捞上岸。最终于2015年,考察队成功取回胡德两座舰钟中的一座,在维护复原后,被置于皇家海军博物馆展出到2016年5月,并计划用于将修建的永久纪念碑。

胡德的其他遗物包括1935年1月与声望相撞时嵌入声望舰艏的螺旋桨碎片,这些碎片后来被制成纪念品。在丹麦海峡战役后近一年,胡德舰上漂浮的一些遗物,包括一根木制大梁和一个装有文件的金属匣被冲上岸边,现保存于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此外,胡德在1935年改装中拆下的两门5.5英寸副炮后来在1941年被安装到阿森松岛上作为岸防炮。12月9日,这两门炮开火反击接近企图偷袭的德军U-124潜艇,尽管没有取得命中,但U-124在匆忙逃离时触礁沉没,由此成为胡德的“最后一个战果”。

此外,吕特晏斯上将在击沉胡德之后,于25日中午足足打电报向西部集群和海军司令部吹了半个多小时的逼,长篇累赘描述了整个交战过程和俾斯麦号在此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据信,很可能正是由于这次煲电话粥被皇家海军截获,导致俾斯麦号在逃离之后位置再度暴露,最终被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