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
“ | 大郎,該喝藥了。 | ” |
潘金蓮是名著小說《水滸傳》人物之一,娘家姓潘,小名喚做金蓮。
簡介
宋朝最出名的美女,古代是「毒婦」的代名詞,其與武大郎、武松、西門慶三個男人的恩怨情仇,在民間廣為流傳。留下了《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奇書。
潘金蓮是西門慶的第五房妾。《水滸傳》中設定為是清河縣裏一個大戶人家的使女,因為那個大戶要纏她而不肯依從而故意把她嫁給武大郎。見到武松後妄圖引誘,遭到武松責備。後趁武松不在時受鄰居王婆的攛掇和西門慶通姦,並指使西門慶打傷了前來捉姦的武大。又在王婆教唆下毒死武大,因而被武鬆手刃。頭還被扔到了西門慶臉上。幾百年來,就一直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成為妖艷、淫蕩、狠毒的典型。但也有人同情她的遭遇,羨慕她追求自由反抗舊倫理的勇氣。她是經施耐庵初刻劃蘭陵笑笑生極度演繹而活在戲劇舞台文學作品市井百姓茶餘飯後的壞女人樣板。人物是從《水滸傳》中借衍而來,但在《金瓶梅》中,其經歷、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實,從而塑造成一個既聰明伶俐、美麗風流,又是一個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慾無度的典型。現代作為被壓迫的女性形象,開始翻案。
原型
中文網絡曾經流傳這麼一段關於潘金蓮和武大郎「原型」的傳說: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清河縣潘家莊(後改名為黃金莊),是一位大家閨秀。她父親是一位官人。潘金蓮的丈夫武植,因為年少時在潘家打工,所以被潘家收為女婿。婚後,她和武大郎(武植)一起恩恩愛愛,孕有四個子女,且平行端正。
因為武大郎少年貧窮,曾受好友黃堂資助。後來黃堂的家發生火災,黃堂想要投奔武植謀份差事。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卻始終不提攜他。黃堂一怒之下不辭而別。並在回鄉路上到處散播謠言以泄憤。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於是便有了《水滸傳》,該書也給潘、武兩姓後人帶來災難:清河縣的潘家和武家幾百年來從不通婚。
然而,據專業學者考證,關於這段故事的「史料」只有兩則:
一則是河北省清河縣武家村的武植墓碑,該墓碑的碑文[1]記載了這段故事。然而,墓碑是1996年修建的,並非古人真跡。且根據該傳說,武植生活在明代永樂年間,與《水滸傳》大致的成書年代(元代末年)對不上。
第二則是《清河縣誌》。然而《清河縣誌》自明代嘉靖二十九年首次修志以來,先後數次重修,都從未有過關於武植或者潘金蓮的記載。直到2001年重新修訂時,才在第22編「文化」條目里,以「民間故事」的形式將其收錄其中。
此外,明代每一屆的殿試錄、會試錄、鄉試錄、進士登科錄,全部都有完整的官方檔案保存下來,從來不曾出現過武植的名字,武植墓碑碑文所述「中年舉進士」無法證實。
同人系列
- 插畫集:乙女繪卷「水滸傳」插畫本[2]
- 編輯:乙女繪卷製作委員會
- 插畫:合計70人的插畫家
- 發售:2010年6月25日
- 售價:1800日元
- 全彩圖,A5版單行本
|
註釋與外部連結
- ↑ 「武植墓碑」的碑文全文:「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 ↑ https://www.gamersky.com/news/201010/165718.shtml